作者: 张洁 郑浩森 陈晓 本文字数:2526
[摘 要] 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是落实《小学生守则》的基本要求,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行为规范课堂培育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互动性,促进行为规范形成的课堂培育模式容易实现,也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 键 词] 建构主义;行为规范;课堂培育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58-02
习近平于2019年3月18日上午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必须从小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良好习惯养成依赖于《小学生守则》的落实。2015年8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最新纲领性文件。
一、小学行为规范学校养成的存在问题分析
学校在落实《小学生守则》,养成良好习惯方面,主要方法一是管,学校通过建章立制,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班级氛围等进行管理,如根据《小学生守则》制定本校《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类管理如“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主任管理”“自主管理”等;二是教,学校以大会形式开展教育、班级以每周班会形式开展教育以及在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时开展教育,特别是在“问题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教育。
这种要么是严格管理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忽略学生心理特征、认知发展及行为需求,如忽略了儿童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5~6岁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15分钟,7~10岁约为15~20分钟,10~12岁约为25~30分钟,儿童又倾向于大集体的聚集式生活,并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各种感觉,去认识世界,等等;另一方面,忽略课堂教学教育,忽略行为规范的培育过程,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在小学行为规范养成过程中,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严重不足。其实,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习惯都是学生的一种技能、一种能力,如同“文化知识”一样,也是一种知识,那么,如何培育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也应从课堂教学开始。当然,这会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理论,二是实践模式。鉴于小学生认知及行为特征及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培育小学生行为规范比较客观、比较合理。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分别从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了深入解释。
(一)知识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动态的,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对实践活动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做出暂时的解释和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提高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二)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中强调学习具有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学习不是由教師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是意义建构过程中知识经验的主动加工者。教学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筛选和改造。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课堂培育模式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首先是课前预设,其次创设情境,,再次开展协作与会话,最后形成意义建构。
(一)课前预设
1.课题确定
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本校《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提炼培育学生行为规范课题,落实课堂内容,认真备课。比如培育学生参加升国旗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习惯。课题:升国旗。内容:(1)准备:统一着校服,面向国旗杆整齐列队,立正、稍息。(2)出旗:出旗、奏乐、敬礼、礼毕。(3)升旗:升旗开始,全体肃立,升国旗,奏国歌,敬礼、礼毕,其中,全体师生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4)唱国歌:同学指挥,乐队或录音伴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5)国旗下的讲话。(6)升旗仪式结束。
2.学情分析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了解校园环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认知结构等。比如就“升国旗”,学生是否参加过升国旗?是否会唱国歌?等等。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生行为规范课堂培育模式探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