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伟卓 邓学建 本文字数:2645
[摘 要] 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而创新的概念与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而今,创新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握和理解创新的概念,充分抓住时代的主旋律,投身创新实践活动是当下创新创业研究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我们强调求新意识的培养,实用性及学科交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
[关 键 词] 创新含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00-02
一、创新含义的演变
(一)创新的古典定义
《南宋·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指出创新就是创立或者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在古人看来不论是制度、理论、学术等软件层面的创立,还是技术、工具、器皿、武器、设施等硬件的创造都属于创新的范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就是创新。而英文中Innovation一词与创新对应,它有改变、革新、创造三个方面的含义,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创造出新事物,它还包含对原有事物进行改进的意思。
(二)熊彼特笔下的创新
熊彼特第一次将创新的概念引入经济发展领域,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他的创新更多地侧重技术层面。在他看来创新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没有实效性的创新,没有经济效益的创新不能真正称之为创新。熊彼特教授生长在两次产业革命带来的资本疯狂积累的背景下,,因此,他赋予创新的内涵也是站在能否降低成本、提高产出、积累资本、获取财富的角度与立场之上。企业家作為创新的主体,通过创新活动实现暂时性与创造性打破市场均衡的方式来获取财富。熊彼特式的创新将创新活动限定在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家身上,而创新的形式即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而创新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资本利益最大化。
(三)德鲁克式的创新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第一次将创新引入管理学领域。他笔下的创新是践行的创新,企业家精神就是创新实践的精神。他认为,企业家或企业必须敢想、敢干、敢闯,将创新构想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对他来讲,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制度、思想与理论层面,而没有转变为实质的内容并得到市场与社会的认可,这样的创新就是失败的创新。他还强调,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其是否新颖、巧妙和有科技内涵,关键在于能否赢得市场。低科技含量甚至零科技含量的创新就实效性讲一般优于高科技的创新,鼓励创业者、创业家从社会需求的各个层面(社会、人文、经济、管理、运作)而不仅仅局限于高科技领域进行创新活动。德鲁克式的创新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创新的内涵与主旨也扩充到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创新活动不再局限于企业、企业家,而是社会的各个团体、组织、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他把创新与创业结合起来,强调有目的的创新与创业型管理互助配合,来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与自我更新。可见他眼中的创新是集体性、系统性的创新,倡导全民、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的形式不仅仅在于新技术的引进、新产品开发、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等方面,而且引导新的价值需求,开发新的客户群体,采取新的管理与运作模式也成为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创新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资本收益,更为维持与推动企业乃至社会的自组织、自更新与自完善而服务。
(四)创新的科学性定义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科学定义首先强调创新活动必须在思维上要有别于常规与传统,也就是创新内容与对象一定要新颖,一定要体现在“新”上。创新是人的高级思维与践行活动,是在资源包括现有知识(理论、原理、规律、技术、技巧等)基础与物质基础(环境、设备、资金、工具等)上的对创新对象实施的改进或创造活动,创新的目的是为实现理想化需要或社会需求并取得有益效果(自我满足、社会认可、地位、权利、名誉、金钱等)。与德鲁克及熊彼特的创新定义不同,创新的科学定义体现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的要求和定位,综合全面地体现了实现个人价值、满足社会需求以及全民参与的思想。同时创新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企业或社会层面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它更凸显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多元化价值目标的追求。创新的主体可以是企业、团队、机构,更可以是为追求独立人格与自我实现的个人,创新的成效不一定非得有经济效益,不一定非得占据市场,可以是理想化与个人化的自我完善。由此可见,创新的内涵在这个时代已被全面解析。
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
从创新的定义改变可以看出,一方面创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的社会也不断地对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创新的内涵已从社会生活生产的局部拓展到全部,从小农经济时代走进知识经济时代,同时我们对创新本质的认知及内涵的要求也在不断深入与提高。当下,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李克强总理发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伟大号召,作为参与创新学教学及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中心的先行军中一员,对当前正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创新创业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
求新意识就是一种求新的习惯,就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思想。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该只停留在会学习、会背诵、会答题、会混学分、会拿奖这些层面,更应该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与素质。在创新学及其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习惯,我们配备了大量的趣味益智思维训练题,对每一道题的解答我们都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思考和展开,让学生逐渐学会打破传统和常规来思考。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从创新含义的演变谈当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