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丽贤 黄会明 本文字数:2624
[摘 要] 以高职学生“双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专业课程教学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在一课堂教学内容项目化基础上开发与之相应的二课堂课外拓展项目库,创建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实现一二课堂课内外联动,探索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 “双能力”;一课堂;二课堂;联动育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16-02
一、“双能力”的内涵
“双能力”又叫“双核能力”,指的是专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技能和相关知识,而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随着职业深入发展,能帮助较好地适应新职业新环境,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1998年,我国原劳动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第一次提出了“八项核心能力”,之后又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高职学生“双能力”培养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外,还应培养学生具备岗位迁移能力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其他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职学生“双能力”培养课题研究主要围绕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架构,开发教学资源等,均属于第一課堂的教育教学改革范畴。第一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但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提高,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的重要载体愈发凸显其重要性。赵冬鸣(2006)硕士论文中研究了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蒋志勇(2008)提出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指明第二课堂应和第一课堂共同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梁耀相(2012)构建了高职第二课堂活动体系,将第二课堂科学地运用于职业素质的培养。
研究表明高职教育把“双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课堂的培养目标,理解欠全面;第二课堂隐性教育虽得到一定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因教学内容未得到充分整合,内容欠丰富,形式较单一,导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脱节,以至于学生参与面欠广,且持续周期短,效果不理想,难以彰显其职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而“双能力”的融合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当融入每门课程教学中。“双能力”培养应渗透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形成一二课堂协同培养的育人环境,落地式的课程体系研究亟待开发与实践。
三、“双能力”视角下的一二课堂联动育人模式
在“双能力”培养的视角下,结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学生兴趣为导向,以一二课堂为抓手,探索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联动的生态育人模式。
其中,第一课堂以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以双休日工程、技能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开展从专业项目延伸拓展的项目开发设计、产品应用制作等专题活动;同时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扶持,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如校学生自主创新竞赛、省高职挑战杯等大赛,为学生搭建“双能力”培养与提升
平台。
(一)重构项目式教学内容
为保证第一课堂的学、练、做一体化教学项目和第二课堂的拓展项目深度融合渗透,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内容基于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开发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首先确定本专业学生就业相关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工作过程,提炼从事岗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形成能力需求集合,再对能力进行分解、重组,针对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归纳、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方案。第一课堂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源于一课堂,深度高于一课堂。在一课堂基础上构建菜单式拓展项目库,采用CDIO工程教育中项目管理模式,学生可根据专业特长、个人兴趣进行选择,组建科技创新训练兴趣小组,以双休日工程和学校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搭建训练与开发平台。也可自主选择课题,需提交指导教师审核认可方可实施。第二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利用信息化平台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运用多方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写申报方案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二)第一课堂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课堂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拓展第一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变老师,重复体力劳动变创新智力活动,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教学。
第一课堂教学活动在小组合作基础上开展。课前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在线上网络平台发布供学生课外预习的案例、视频等,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撰写,有问题可在线讨论。课堂上由学生变老师,老师变导师,每组轮流担任教师角色进行展示汇报,向其他组教授相应内容。其他组学生根据该组的教学方案,审听其教学情况,并组织讨论交流,教师完成点评、补充、提问、参与讨论等,并掌控课堂节奏,实现角色的翻转。每次课至少完成一组教学讲授,一学期每组至少轮流讲授一次。小组内部把教学项目又划分为小模块,这样每次小组教学根据组内分工,可有多人主讲,尽可能让更多组员参与进来。课后凭借微信公众号、雨课堂教学APP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单元测验,完成课堂小结,加强内容掌控,实现个性化拓展。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双能力”视角下高职学生一二课堂联动育人模式研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