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行辨析,提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策略,对培养可行路径展开讨论及分析。
[关 键 词] 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3-0212-02
近年来,有关职业素质及能力的理论问题,,教育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与探索,而对于培养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和路径,则因其相对显著和直接的特性而更加引人热议。笔者谨供一家之言,期待有引玉之效。
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辨析
当今学术界对素质的主流认知大多是这样的,“素质”是由先天禀赋及后天获得并内化的个体品质,素质常常体现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持续性与变动性的统一,潜在性与表征性的统一。而职业素质是在既有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践、体验和自我修养等多种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影响或决定职业活动能力的品质。职业素质的特征包括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和发展性等诸多特性,其中职业性是职业素质区别于个体其他素质的基本特征,是毕业生成为职场人必需的品质和修养。
职业能力是关于社会人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用以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宽泛指向或无明确指向不同,职业能力带有相对确定的对象特征,有显著的专业及岗位指向。职业素质由职业能力沉淀或内化而来,在一定条件下(如指向性学习和训练)又可以表现为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无疑是需要特定的职业岗位实践的,但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对某个职业岗位的现时适用性。学校培育更应该注重一定幅度的职业岗位发展性和迁移性,适当厚置和拓宽职业技术基础,并且充分考虑将职业能力内化为职业素质的客观需求,不宜将短平快的任务导向型的项目训练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单一载体或侧重点。
国家倡导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要让职业能力培养基于长远发展视野,增强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性。由职业素质培育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生和发展,并有助于创新动力的持续获得。社会和职场对高职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满怀期待,职业院校应对此培养过程明确相应的教育理念,并在具体实践中下足气力。
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策略
(一)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应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依照国民经济不同发展水平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状况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来确定。在满足高职专业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允许高职院校自主酌量人才培养的高等属性和职业属性的权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也只能因院校定位及特色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着眼于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会适度关照系统性、外延性的职业教育;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院校,职业能力培养则着眼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现,更注重目的性、实用性的职业教育。但应指出,侧重取向并非内容排他,侧重于系统性、外延性的职业教育可以包容或同时开展目的性、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反之亦然。前些年,高职教育有一种过分强调职业性以至于实效排斥高等性的风潮,曾造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模式日益趋同的严重问题,高职教育几乎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价值。
(二)素质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理念贯穿教学运行的全过程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基础上生成与发展的,必须顾及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对职业能力获得和提高的深远影响,确认院校教育与职场训练和实践体验的功能划分。有必要适当加大系统性、外延性的职业教育内容的权重,亦即提升教学体系对职业大类的普适性,降低对特定专业岗位的针对性。充实大类职业教育的内涵,自然生成或推演职业能力的外延。来自中等以上规模企业用人单位的关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多个调查报告,均可证实这样制订和实施高职教学体系的客观必要性。此外还需注意,素质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应该体现教学体系稳定和要素不断优化上,而要素优化过程不仅需体现要素的新陈代谢,更应使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运行规则处于闭环控制之下,体系运行的效果应通过可靠的反馈系统或管道迅速反应至教学体系管理者和责任人。当外部经济及技术条件出现变动,也应及时调整或修正教学体系的要素甚至架构,以提升高职教学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和生命力。
(三)建立与国家产业方向契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思维
扩充和深化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在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行之有年,也取得了许多一定程度的实际效果,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基于现时产业状况多,而着眼产业长远发展方向少,起码在职业能力拓展和迁移等前瞻性做法较少看到。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产业技术不断进步,院校职业教育的内容及载体在校内资源许可的条件下应该适度超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技术训练必须紧扣相关产业发展的脉动。这正是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契合,而不应视作高职教育与工厂实际的脱节。院校自主办学在职业能力超前培育方面的体制优越性由此体现出来,这在企业主导的职教系统中是不易做到的。
三、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行路径探讨
(一)将职业能力培养任务落实在整体教学架构设计中
高职教育的教学设计既应体现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也应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脉络。按照高职教育现阶段常见的课程设置范式,在职业能力培养部分的課程大致划分为职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在教改中,也出现过所谓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及混排而成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支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等做法。但目前这些教改实践大多停留在内容及难度增减的操作层面,而未能在职业能力培养时兼顾职业素质培育以及面向新行业、新技术的职业迁移。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岗位迁移的能力较之现时岗位胜任能力更具有职业竞争优势,对未来职场个体发展也是好处多多。高职主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基本达到普通专科院校的规格,并通过职业能力指向性的教学过程来强化职业意识,沉淀职业品格,养成对职场对象保持不竭兴趣和不断探究钻研的职业习惯。如此,才会达成最有效和最具前瞻性的职业能力培养取向。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与路径探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