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话中的审美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和大家一起去发现童话中的美,并思考和探讨如何将这种美通过教学传递到学生的心中。
關键词:童话之美;审美教学;审美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小学语文部编新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了童话的质量,增加了童话的篇幅。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建构的时期。因此,童话中的审美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挖掘童话的审美因素,发现童话中的美,再学会利用有效的童话教学来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将和大家一起去发现童话中的美,并思考和探讨如何将这种美通过教学传递到学生的心中。
一、发现童话之美
(一)语言美
童话通常通过动植物与人物之口来呈现和表达,所以有着生动活泼的语言,这些语言浅近自然,亲切真实,十分贴近儿童的语言系统,有利于儿童对文本语言的获得。其特点主要有:(1)句子结构简单,节奏明快。如“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喝水》)(2)词语重叠,句式、结构重复。如“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圆圆的”“绿绿的”这种重叠式词语,凸显了荷叶的形状和颜色,符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再如《树和喜鹊》一文中“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三句构成三段话,句式相同,每句话都带有“也”,语言很有特点。(3)形象与拟人化的表达。如“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大象的耳朵》),这是一句典型的比喻句,将大象的耳朵比做扇子,十分的形象贴切,也符合儿童的想象性思维。“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豆宝宝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豆宝宝们活泼可爱的样子。童话这种文体独特的语言魅力使童话变得充满美感。
(二)形象美
童话中的人物身上充盈着人类最纯真、最朴实的情感,这种从人物形象中表现出的情感是那么的自然,容易被孩子所接受与理解,从童话人物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中孩子们能感受到真、善、美,能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遇事冷静、机智多识的青头小蟋蟀;《一块奶酪》中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蚂蚁队长;《小公鸡和小鸭子》中互帮互助、友好相处的小公鸡和小鸭子;《雨点儿》中想为世界增添一份美好的雨点儿……当他们被赋予人的语言、行为、思想及情感时,更能贴近儿童的精神世界。其中,可爱、善良和勇敢的雪孩子,成了友谊、温暖的化身。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蚂蚁队长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对“真、善、美”的讴歌,,也营造了温暖人心的童真境界,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传达出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人文美
童话是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优秀的童话作品往往能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树从一粒种子钻出泥土,长成一棵大树,它觉得很快乐。后来,大树被砍倒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服务他人,它依然很快乐。因为它觉得能服务他人,实现自身的价值是一种快乐。就像《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的老屋和长胡子,他们帮助了别人,却快乐了自己。正是因为这些爱,才使得世界变得这么和谐美好。细细品读这些童话,我们大人都能够在充满温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爱,更何况是儿童。正是这种人文关怀,能使儿童在阅读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传递童话之美
童话之美需要通过传递才能留于学生心底,构成这座心灵桥梁的,正是教师的教学。教师不应过度进行童话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童话的审美价值。因此,结合童话之美,笔者认为,童话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指导朗读,品味美
朗读可以带领读者感受语言的魅力,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更细致入微,感人至深。因而在童话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朗读的价值。
童话在低年级教材中比重较大,所以,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①正确、流利地读,读课文尽量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重读,在适当处停顿,直到读通读顺。唯有这样,才能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②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要做到读得有感情,就要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③分角色朗读,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童话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心情后,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语气各有不同。蝌蚪天真可爱、语音清脆悦耳,由于找妈妈心切,因此语气急切。鲤鱼语速适中。乌龟的话要读得舒缓。青蛙看到自己的孩子很高兴,说话时带着笑意,语气中充满慈爱。
童话作为抒情性较强的儿童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贴近儿童生活,具有音乐美感。多种形式地充分朗读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入情入境,感受童话语言的美,体会人物形象的鲜明特点,品味童话故事的情节美,有利于学生充分把握文本,有利于童话审美功能的发挥。
(二)形成对比,凸显美
1.人物对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作者总是喜欢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人物形象,使人物更鲜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结局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对比。对比其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走进文章。在教学《寒号鸟与喜鹊》时,教师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寒号鸟与喜鹊的动作、语言、结局、性格进行比较,学生明白了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只顾眼前,存在侥幸心理对待生活的人,在灾难来临时就会付出惨重代价。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让童话之美绽放于童心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