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杂志下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01-30  |  所属栏目: 来稿选登  |  阅读次数: 

  [摘           要]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结合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力求通过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材标准一体化建设等方式,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高效衔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建筑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建筑工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2-0050-02
   为了满足多层次的个性化需求,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逐渐衔接,通过统筹安排与整体设计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使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得以完善。建筑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实践性等特征,需要中职教师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职与高职的高效衔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人才培养方向模糊
   中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向时各自为政,没有及时交流沟通、联合制定,在课程体系方面不能体现出不同规格的培养目标和凸显不同教育阶段的差异性与衔接性,大部分中职院校将培养方向定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培养,而高职院校定为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二者培养方向来看,其存在相似之处,且中高职院校办学独立性较强,中职学生在步入高职后难以适应高深理论知识学习,使培养目标难以达成。由此可见,如何将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方向相结合,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成为相关主管部门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课程内容重复
   在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与递进性,导致一些课程内容重复,不够丰富,成为中高职高效衔接的阻碍,不利于建筑人才的培养。据调查,目前中高职之间没有制定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中高职之间课程衔接断裂,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存在重复授课现象,在无形中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衔接不到位,还存在很多缺陷,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案、办学理念等环节中缺乏沟通交流,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无法得到有效衔接。
   (三)忽视基础学科学习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等问题,将教育重心放在培养技能的专业课中,忽视公共基础课、理论课,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不牢,尤其是数学、英语等课程基础更为薄弱,在其步入高职后很难适应大学中的高等数学、英语等高难度的文化课学习。人才培养以学科为载体,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学科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课程开发理念落后,难以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例如,针对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在课程开发时以学科为主,过度强调学科知识,忽视学生文化基础的培养,学科之间的衔接不到位,导致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二、建筑工程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构建原则
   在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时,应对中职、高职、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充分体现出建筑工程专业学科性、实践性等特征,确保中高职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人才标准等多个方面相互协调,遵循以下构建原则,使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标准与结构有效衔接。
   (一)职业性原则
   无论对中职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来说,职业性属于基本属性与源泉,在课程构建时应坚持职业性原则,建立独特的课程标准、行业规范、知识结构等。学生的培养与职业成长离不开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支持,这将要求教师强化自身理论与实践技能水平,成为“双师型”人才,充分体现出职业素养与职业属性。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应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职业素质提升为中心设置课程,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整合,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技能提升和工作实践的重视,遵循职业性原则,建立健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持续性原则
   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与持续性特点,这将要求一体化课程构建坚持持续性原则,与学生职业素质形成规律相结合,做好职业规划、顶岗实习等多方面的课程定位与内容衔接,建立和完善一体化课程体系,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适应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具备知识内化、迁移、再学习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融合性原則
   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其职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念、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作用和支撑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在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时应坚持融合性原则,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层次,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将公共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借助互联网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融合,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拓展课程内容,实现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高效融合。
   (四)多元性原则
   在以往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中,将该工作单纯交给中职或者高职院校来完成,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很容易出现片面性问题。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坚持多元性原则,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中职与高职院校分别派遣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同时与相关企业、主管协会、培训机构等多家主体进行互动,使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一体化课程构建之中,从而使构建结果更加科学高效。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099.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5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6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5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3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山西省教育厅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上旬中旬下旬安排方向
  • 《新课程》《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字数和出刊时
  • 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简介投稿须知
  • 首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延期通知
  • 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期刊现代职业教育杂
  • 新课程杂志论文借鉴率要求
  • 《新课程学习》是省级期刊还是?知网收录吗?

最新文章

  •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创新服务延伸探索
  •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研
  • 图书资料如何做好动态管理
  •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与有效措施
  •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初探
  •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的必要性初探
  • 职业技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工作探析
  • 论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浅谈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定格动画电影的材料应用形态研究
  • 柏格森时间观念认识论意义及其对意识流小说影
  • 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延伸探究
  •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路径探析
  • 论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 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万方网论文检测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5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征稿进度
  • 投稿须知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