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任流萍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1年16期 本文字数:1870
摘 要:以项目活动“骨头”为例,展现项目开展的全过程。关键词:问题导向;项目学习;实践方法
项目学习是指让儿童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围绕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兴趣,进行的一系列相关联的探究活动,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因为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而备受关注。近日,我园大班的孩子围绕“骨头”开启了一段项目学习之旅……
第一阶段:兴趣萌发明问题
1.催化事件
周一晨练时,星星没有参加活动。经了解,原来他周末去医院拍片了,疑似自己骨头“断了”。第二天,他还把片子带来了,引发了其他幼儿的翻看、交谈。于是,一次关于“骨头”的探究开始了。
2.问题网络
孩子们讨论了想要知道的问题,我进行了记录,并和他们一起分类汇总,完成了网络图的绘制。
有些问题由于关注的人数较多,形成了专门的探究小组,分别为骨头名称组、骨头结构组、骨头保护组。
第二阶段:分组探究寻发现
3.参访医院
参访前,我们把要问的问题画了下来。参访当日,孩子们如约抵达医院,各小组自主开展了探究学习。
(1)骨头名称组。这一组孩子从医生那儿记录了人体骨头的总数“206”块,并询问了自己感兴趣的骨头的名字,做了简单的记录。如盆骨、股骨、桡骨等。
(2)骨头结构组。孩子们似懂非懂地从医生那儿听到了骨头由骨膜、骨髓和骨质构成,“骨头里面有什么”并未有机会和条件充分研究,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骨头会动”产生了兴趣。
(3)骨头保护组。这一组的孩子在门诊室看骨科医生治病,记录了医生的回答:“不是所有的骨头断了都会长好,如果受伤特别严重,骨头就没法恢复。”
回园后,三個探究小组讲述了各自在医院参访中的发现。在触摸骨骼模型时,四肢骨会动来动去引起了“骨头结构组”的乐乐、鑫鑫、悦悦的关注,他们3人的兴趣开始转移,脱离了原来的小组,自己取名“骨头特点组”,一起研究新问题。
就这样,探究小组从原来的三个增加到四个。我们也重新绘制了新的网络图,如下。
4.分组探究持续进行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各小组开展了持续的探究。
(1)骨头名称组。对于骨头的名称,孩子们第一次探究时只记录下了医生提到的几个。回园后,我在网上购买了骨头的模型和书籍,投放到区域中。他们观察、记录了更多骨头,标注了名称,还在书上找到了人体最大的骨头“股骨”、最小的骨头“镫骨”。
(2)骨头结构组。骨头里有什么,因为在医院参访没有获得发现,他们用鸡骨头来做实验,把鸡骨头敲开,并放到放大镜下仔细地观察,发现了骨头里有红色的东西,原来这叫红骨髓,能产生血细胞。
(3)骨头保护组。访谈病人,让这一组孩子深深地体会到了骨折病人的不便。回园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如户外活动不打闹、活动开始前要做好保护措施等。
(4)骨头特点组。在医院参访时,孩子们询问了医生为什么手臂骨和腿骨会动,医生说这是因为骨头与骨头之间有连接,连接的部位就是关节。人的身上还有哪些关节呢?璇璇和凯凯画了一个人体模型图,圈出了关节部位:肩膀、胳膊肘、手腕等。
第三阶段:展示分享亮成果
5.骨头博物馆
(1)策划骨头博物馆
如何向别人分享我们对骨头的研究呢?我和孩子们决定布置一个骨头博物馆。孩子们分成四组设计展示效果图,经过投票,墨墨那一组的方案被采纳。之后的两天,大家一起对照图纸进行了布置,如操作区、欣赏区等。
(2)骨头博物馆进行中
骨头博物馆展览开始了,孩子们热情地向家长介绍,并相互提问,研究成果让家长叹为观止。
项目反思:整个项目过程,我们始终以孩子的问题为核心,让孩子自主发现、主动探究。幼儿对骨头的数量、大小、名称、特点等有了深入的认识,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我喜欢看幼儿沉醉在探究的过程中,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风景,,这也是项目课程带来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裘迪·哈里斯·赫尔姆,丽莲·凯兹.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践行问题导向 优化项目学习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