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葛阿萍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1年49期 本文字数:2729
[摘 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学生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状况参差不齐,学习态度与学习需求各不相同。生源结构的多样性使得采用相同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入学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生源结构有效实施分层教学分类培养,成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层分类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关 键 词] 分类招生;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9-0058-02
高等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多元化正日益凸显,多元结构生源虽然促进了高职教育培养外延,为更多的社会人提供学习深造的机遇,但在毕业标准不变的前提下,面对多元的生源结构,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满足毕业后学生个体及社会的需求是当前的热点,也是难点。本文以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阐述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分类招生引发教育对象变局
高职院校分类招生制度改革,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结构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我校学生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分类提前招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对口考试毕业生、“3+2”直升的中职生。这些学生来源不同,导致个体差异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知识结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均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分类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1]。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识”可学、有“标”可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需求,满足社会、企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探索并实践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内涵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态度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等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将其划分为水平相近的学生群体。在课程中设置不同教学模块,根据既定群体目标差异对待,从而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分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2]。
1.显性分层
教学中,教师根据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制订特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分配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得每层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识”可学、有“标”可达,充分发挥各层学生的优势潜能。具体做法:(1)了解学生差异,分类建班。(2)针对个性差异,分层设置目标。(3)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4)实施阶段考查,分类分层考核。(5)建立发展性评价,保证客观、公平。
2.隐性分层
隐性分层是指教师隐藏分层的信息,实施“隐蔽”的分层教学。教师需要在充分了解并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将学习水平相近、能力相当及某些个性特征相似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组内进行异质合作学习。利用组间的合作“竞争”模式、组内成员间的“互学互促”合作模式、师生间的激励互动模式,以挖掘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实现分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二)分类分层教学的管理
分类培养是指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需求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技能差异,对学生科学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分类培养。
针对具体分类分层教学管理过程,需要重点落实以下几个关键环节[3]。
1.课程开发的适应性
课程的开发需更多地从理论课程向以知识应用为主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或以实践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转变。
2.教学组织的多样性
需要考虑是采用同班分层走组方式教学还是采用弹性化的“小班化”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学过程的实施需更多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主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过程性习得方式转变。
4.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针对分类招生生源的教学评价,应从共性学校的主体评价走向个性,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元评价、第三方或企业评价、“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课程转换的评价、技能竞赛成绩实行课程学分替换评价等[3]。
三、分类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运行规则
分类分层教学在我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已实施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本专业每年的招生量稳定在200人左右,其中普通高考生约130人,分类提前招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约40人,“3+2”直升的中职生约30人,招生的生源学习背景、知识结构差异性大。学校以生为本,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满足企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制订三种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1-5]:第一种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这部分学生约占45%;第二種以培养技术熟练、应变能力强,能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部分学生约占40%;第三种以培养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创新思维、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工程管理型人才为目标,,这部分学生约占15%,本专业根据这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分别组班,针对不同类型班级学生,制订差异化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课程实行学分制,根据学生意愿,引导学生选择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培养目标,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6]。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实践与探索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