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常志永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本文字数:2724
[摘 要]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开展课程思政,基本思路是:选取适合的内容和题材、细化比较点、将比较结论由历史向现实延伸。以秦王朝与加洛林王朝政治制度比较为例,简明展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关 键 词] 比较法;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应用实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00-03
现行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教科书,尤其是马工程版世界史教科書,一般以地域为模块进行教学内容划分,这使中西方历史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态势。理论上,比较法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历史学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比较验证已有的历史结论,或通过比较得出新的历史认识。当然,比较思维同样可以应用于历史教学,对世界中古史课程而言,采用比较法能够更为清晰地彰显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一、选取适合的内容和题材
历史比较的前提是需要共同的平台。这里的平台指的是比较双方某一方面的关联性,以此作为把握才能对双方进行有效比较。这种关联表现为同一性,可以是同一空间,也可以是同一时间,或者同一类型,在同一性的前提下,比较方显意义。否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历史现象无法在学理上进行比较。按照同一性原则,笔者在马工程教材《世界古代史(下)》中,选取加洛林王朝与秦王朝作为比较题材,原因在于二者具有较多的同一性,可以搭建共同的比较平台。
一方面从制度史的角度来看,秦王朝与加洛林王朝均为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奠定者和开启者。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存在诸多观点,如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封建说、秦汉魏晋封建说、隋唐封建说等。但无论何种观点,学界普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源于秦朝。其皇帝—官僚—编户齐民的三元体制,官僚行政组织和法律,作为基本或经常性的特征,,联系发展至明清。从政治实质上讲,“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秦制在“制度智慧”上确实达到了当时人们智力的极限,所谓“百代多行秦政法”,表述的就是秦制的连续性。
与之类似,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的时间问题也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学界共同接受的封建主义概念,最初完善于法国,之后英格兰、日耳曼地区和意大利受其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但同样,西方学者认同欧洲中世纪基本政治生活模式——法统大屋檐下的地区分治,孕育于法兰克王朝。从区域史的角度看,“被称为西欧的历史,始自查理曼和他的帝国”。从制度史的角度考察,“欧洲的制度史,甚至美国的制度史,都要追溯到查理曼时期。一个对加洛林王朝民众集会、参议会和王庭全无了解的人,是不能理解现代欧洲的议会、国会,内阁、部长,行政程序和政教关系的”。
另一方面秦人和法兰克人都以落后文明的身份征服了先进地区,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制度和文化进步。
秦人最初居住于汧水和渭水之间的荒野地带,靠养马技能服务于周王室。到春秋战国时期,秦虽为一方诸侯,但国力弱小,文化落后,为东方诸国所轻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快速提升,从而开启了统一之路,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秦仍落后于其他国家。意识到这一点的秦国统治阶层,在扩张中逐步调整,吸收东方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终于迎来了大秦帝国。
同秦人一样,加洛林人所属的法兰克人最初是以蛮族的身份进入高卢地区的。法兰克人原居住于莱茵河两岸,从事牧业和少量的种植业,无论在经济生产还是文化生活方面都未脱离原始状态。在与罗马人的接触中,因作战英勇被罗马人称之为勇猛的战士,即法兰克一词。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之后,迅速被当地先进的文化所吸引,语言上拉丁化,经济上由农村公社开始走向奴隶制农庄,军事上模仿罗马人的重装步兵方阵,生活上开始定居于城镇。在此基础上,法兰克人与当地贵族结盟、联姻,从而凝聚力量,最终统一了西欧地区。
上述两点作为共同平台使两个王朝的比较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共同性可作为导言将学生引入课程,从而形成思考:处于共同的背景之下,两个王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否表现出相似性?
二、比较点的细化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将影响两个王朝发展的、共同的、重要的因素进行进一步比较,也就是比较点的细化。这种深入的对比分析是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掌握分析技能的重要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以下几个比较点。
(一)继承制度与王国结构
秦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王国继承问题上的最显著差异是,秦王朝为单一继承制,而加洛林王朝为诸子继承制。在论述这一观点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列举了两个王朝的王位继承表,从客观的角度使学生接受结论。当然,比较不能只表现结论,而是应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两种继承制度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和外部环境,这部分可交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
比较法较之于对比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讲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虽然两个王朝的继承制度总体而言具有差异性,但并不能排除二者在趋势和细节上具有相似性。具体而言,两个王朝的王位继承中,长子尤其是嫡长子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势,这部分内容涉及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需教师详细分析讲授。
不同的继承制度之下,两个王朝形成了不同的王国结构。秦王朝形成了王国(帝国)——封君结构,而加洛林王朝形成了王国(帝国)——藩国结构。在秦王朝,封君在身份上是臣子,受封需要军功作为条件,封邑不能世袭,而且其在封邑内没有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因此,国王——封君结构是统属结构,国王与封君的关系是统属关系。在加洛林王朝,藩王与国王同样是王,藩王只需具有合法的血缘身份就可以获得藩国,并且能够将藩国传之于子孙。最重要的是,藩王在藩国内拥有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所以,王国——藩国结构是平行结构,尽管国王和藩王之间存在一定的家族共同体意识,但他们之间在实质上是并列关系。
202204172052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