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岳 王瑞军 李木子 冯磊 杨龙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16期 本文字数:2705
[摘 要] 信息化时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广泛推进,校企合作成为当下教育改革新的方案,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学院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全面型人才。就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进行详细的讨论和阐释。[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教育;产业学院;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6-0061-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入融合发展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在产教融合视角下,相关部门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和学校不同主体的优势,深入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加强自主创新,构建更高质量的产业学院,提高竞争力,从根源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学院简述
信息化时代,为了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在教育领域提出“双创”发展战略,高职院校更加重视整体教学水平,将“双创”战略作为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而当下,产教融合发展成为大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创”战略,高职院校需要更加注重推动自身教育转型,加强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学院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同,产业学院对合作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教育发展的层面,合作的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相应的规模,在一定时期内要想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需要具有更加广泛的业务范围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具备较好的人才发展规划,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更好地推动人才的培養。
能否培养出具备较强创新能力且满足设备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考核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当下,许多企业仍然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创新、综合素质、适应力等方面都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存在一些漏洞。现存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与企业所开展的工作要求不匹配,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下产业学院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推动校企合作深入进行。
二、校企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短、起步较晚,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程度较低。在信息化时代,校企融合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发展较为滞后。许多企业在校企融合中热情度不高,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交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一定层面来讲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企业的价值观和教育模式难以一致。企业经营是为了获取利润,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在共享共赢的层面思维不同,这使许多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社会整体认可度有待提高。
(二)合作缺乏稳定性,关系难以持续
企业和院校加强合作实际是一种跨界融合,对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在短期合作阶段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需要参与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为学校提供人力、物力和各种资源与实践机会,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利益并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成本损失较大。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在合作中顾虑太多,缺乏主动性,使其与学校的合作期限缩短。从院校层面来看,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的发展层次也不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实践场地、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不够完善,合作中投入较少,导致合作内容缺乏稳定性,双方的合作关系难以维持。从长远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更需要双方从相同的思维角度共同应对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外界的不确定性,切实创造价值,推动双方共同进步。
(三)合作缺乏深度和层次
2017年12月,国务院对于产教融合提出了相关意见,从战略层面明确规定了产教融合工作的步骤,作出了详细的部署。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产业和院校对于产教融合不断进行探索,创造出了多种模式和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院校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过度追求形式,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目标往往放在大型企业上。除此之外,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利润,在选择合作院校时往往更加看重对方在短期内可以创造的价值,缺乏长远的眼光。多种情况使当下产教融合缺乏深度和层次,双方仅从利益出发,并不能长远地合作。从该层面来讲,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合作双方能否跨越各自的利益边界,脚踏实地,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三、从校企合作发展到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存在一定区别,而许多人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在实践教育改革中容易出现思维混淆,,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主导思维,并不能切实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思维下,教育改革被视为一种教育问题,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职业院校为了实现自身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通过相关文件与目标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在该过程中主体是职业院校。而在产教融合思维下,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问题,还是一种经济问题,是双向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企业获取利润推动转型升级,院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双方互利共赢,均是产教融合的主体。
二者存在区别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共同点。从意义层面,二者都强调教育和经济的联合,只不过合作的深度不同,有深有浅。从发展的时间维度上来看,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开端,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从二者关系层面,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产教融合可以推动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社会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对等的情况。对此,为了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下产业学院建设,需要立足实际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推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
202205082117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