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任成好 薛宝刚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662
[摘 要] 教师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主体,基于教师主体地位视角,从动力机制、实施机制和反馈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以及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规范化建设体系,将有助于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教师政治素质、专业能力、职业精神、教学方式以及学校的示范机制和研讨机制等要素构成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着力点;课程思政的反馈机制既包括过程又包括结果的评价反馈,而关于结果的反馈,应充分考虑到横向累加效应及纵向的延伸效应。[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实施机制;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010-03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讲话给高校专业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育人“细无声”?自此,全国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的大讨论,各种思维和观点相互碰撞,形成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以及诸多研究成果。
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课程思政”或关键词“课程思政”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截至2022年6月30日,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论文共有1471篇,文献发表趋势变化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2017年为“课程思政”研究的起步阶段,近三年研究成果激增,成为高校教改研究的热门课题。通过研读这些文献,发现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课程思政的价值、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以及关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研究等。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目前诸多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多维度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具体的实践层面的设计和多主体的运行机制探讨,从教师主体地位的视角探讨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成果极少。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动力机制
教师是高校中专业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重任,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和立德树人根本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充分激发教师课程思政的动力,是保证课程思政可持续运行的重要因素。
(一)强化教师认同感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浪费时间,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思想引领。事实上,专业课程在开展育人工作中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说服力,它不仅教授了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利于“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处世方式。因此,首先要使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这是课程思政得以顺利运行的大前提。
(二)激发教师荣誉感
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直接实践者,拥有职业荣誉感,教师才会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使命。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职业荣誉感往往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致使部分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种思想和行为本身就没有好的示范效应,更难期望教师会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因此,要注重以育人使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在育人过程中传递温度、实现自身价值,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纳入课程规范化建设
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與公共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之中。首先,课程思政要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内容。其次,要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选编、教案和课件编写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使课程思政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课程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必要内容。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机制
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说到底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思政意识与思政能力,因此,如何充分激发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是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一)教师政治素养提升
政治素养是师德素养的核心内容,只有自身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才能有效实施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正向发展。当前高校教师的主流来自博士、硕士毕业生,他们拥有高学历、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但这部分群体往往不是师范专业出身,未接受过教育学的系统训练,部分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因此,要加强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教师的理论自信。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够信手拈来,将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地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才能自然而高效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二)教师专业能力强化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硬实力”,也是课程思政依托的基础。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精准的知识传授、清晰的答疑解惑等专业素养,无疑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隐性教育力量。因此,应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培训与提升,通过在职培训、系列研修、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方式,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210302116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教师主体地位的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