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荣妙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3期 本文字数:2536
摘 要:在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是固化的,善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学生一旦遇到数学问题,教师就用直接代劳的方式给学生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思考的活力。数学知识之间环环相扣,连续性很强,为此,数学教师要善于用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指引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基于“正迁移”和“负迁移”,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相关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正迁移;负迁移;逻辑能力
心理学中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学生需要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反思,并形成良好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旦学生无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将会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产生一定的障碍,尤其是学生对知识的负迁移将会给学生的成绩提升带来阻力。小学生思考能力低下,,遇到简单的数学问题可以快速计算出结果,而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往往不会利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导致思维受阻,出现负迁移。负迁移对学生的数学进步是有消极影响的,为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负迁移,给予适当的引领,实现学生思维的正迁移。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意义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一旦遇到形象的数学知识,学生基本可以快速算出答案,而一旦遇到一些超过了他们思维能力的问题,学生就会犯难,甚至沿用自己之前的解决方式进行解答。这样的思维对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极大的阻力,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为此,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思维方式,要采用具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呈现迁移。一旦学生形成了迁移的习惯和能力,在遇到数学问题时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并产生探索问题的动力,最终提升对数学的兴趣,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迁移能力,需要数学教师做出努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小学生数学负迁移的形成原因
(一)相近知识的误会
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较为相似,学生如果不认真分析和研究,就很容易混淆,最终出错,影响计算结果。就拿学生最常见的小数的乘法计算来说,受“相同位数对齐”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很容易将相同的位数对齐,导致算出来的得数错误。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于是出现了负迁移。从这种情形来看,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不理解,容易造成他们产生错误的联想,并计算出错误的答案。
(二)旧知识的干扰
思维定式是造成负迁移的基本原因,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基本的思想倾向。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便能解决问题,而一旦发生了变化,学生就无法及时更新思维,便会出现思维与问题解决冲突的现状。学生年纪小,存在思维单一和发散性不足的现象,这是形成学生思维负迁移的基本原因。另外,有的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在考试或相关的检测之前存在心理紧张的现象,影响他们顺利答题,如出现记忆模糊和思维不全等,也会形成他们的思维负迁移。
(三)教师的教学影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但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完全放手,给予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明显,形成学生思维的负迁移。集中反映在数学教师身上体现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数学教师对数学重点知识解读能力不够深刻。数学教师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吸收能力,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教材知识简单,却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理解难点时难度增加。其次,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灵活,教学方法单一,遇到难以为学生解答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和重复抄写等。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数学教师能变通教学形式,在一些问题上能及时转变教学形式,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
三、小学生数学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强化巩固,奠定迁移基础
俗话说得好:“地基不牢,地動山摇。”数学基础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较难的知识时会产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而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很难在面对新的、有难度的问题时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甚至沿用之前的简单方式解决问题。而一个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一些学生虽然经过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分析方法,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意义学习成为他们分析问题的主要动力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将那些没有实现迁移能力的学生作为班级的重点关注对象,让这部分学生不断提升数学基础,用新知识回顾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时,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回顾加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重温与记忆加法知识,然后给学生出几道加法的相关习题,让学生的自信回归。尤其是将可以用乘法的加法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同样的数据出现好几次,用加法算会更加费时间。在学生认识到传统计算方式的费时费力后,教师再将乘法算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懂得乘法的算式不仅一目了然,还可以提升计算的效率。如此,通过巩固之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也使整个教学过程行云流水,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便利。
(二)搭建桥梁,促进迁移发展
知识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教学过程体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需要学生先正确分析和认知知识,还需要教师教学方式的支持。小学生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很弱,一旦出现与他们之前学过的相类似的知识时,他们便会不加思索直接挪用之前的算式。这样的计算方式显然是一种典型的“照搬照抄”,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为此,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为他们寻找知识间的相似之处,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为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一座桥梁。通过教师搭建的桥梁,学生可以从已知走向新知,从不敢想到敢想,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基于“正迁移”,善用“负迁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