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崔山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本文字数:2573
[摘 要] 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应用导致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这些都为课程体系的重构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新文科”建设、各行业跨界融合使得教育教学体现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共享等特征,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现实需求,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1+X”背景下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基石。专业定位不明,课程同质化程度较高;培养方案结构欠佳,实践课程较少;体系设置前瞻性不足,层次未凸显;专业课融合度缺乏,课程模块存有壁垒是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利用PST-CCE理论将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同时在稳定匹配理论的基础上以期构建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合乎学科发展特点,又能够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关 键 词]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1+X”证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81-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学科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也已经全面建成,为了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功能,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建设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将职业等级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然是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依据
(一)政策背景
“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教育部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部署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要求,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共同制定的“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从10个左右领域做起,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通过试点,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建好、用好实训基地。高等院校必然是“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
(二)行业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下,大数据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财务管理的架设由完全低层次需求下完备性经济契约向超需求下非完备性超契约的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学内容向网络财务战略管理和网络价值创造战略管理扩展,财务管理功能也由战术性向战略性拓展,由经济性向经济性、社会性与环境性拓展,财务管理组织支配资源由经济性资源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性资源转变;支配的空间也由企业与市场之间二维空间向企业与市场、社会与环境之间多维空间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以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经济蓬勃发展,各行业跨界融合,“新文科”的建设使得教育教学体现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共享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促进教育教学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必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PST-CCE理论
PST-CCE(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 and 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景化教学),是基于国际著名的CDIO教学理念,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实际创造性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和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梳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推财务管理岗位能力需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化教学方法,设计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以及辅助性的选修课程模块,构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来促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具体设置过程中应重视课程衔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化,遵循课程间的逻辑顺序,关注财务管理实务的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变化,融入职业情景教育,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形成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快地融入和适应工作环境,“上手快、接地氣”,以更快更好地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稳定匹配理论
合作博弈的集大成者Sharply等认为,对于面临选择的双方主体,通过某种映射关系能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匹配问题。一个特定的主体在面临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时,如果主体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性契约,则匹配成功,双方获得合作或者建立共同信任的机制;如果未能找到匹配的对象,选择者进一步和其他主体形成匹配关系,直至在次优选择中达成最终一致的协议或者契约。在稳定匹配中,不同主体具有秩序偏好的选择,其顺序效用具有顺序递减特征。在某种映射规则中,交易者或者是选择者通过对偏好顺序的甄选,最终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1+X”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