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邱庄岩 宋佳 李月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本文字数:2624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劳动教育应正视时代发展和任务的变化,明确图像化时代课程建设特点以及劳动教育相关的视觉修辞特征,挖掘图像背后与劳动相关的含义与价值,通过对课程图像构成结构、内容结构进行编排和筛选,优化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视觉传播的有效性,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为高职高专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关 键 词] 视觉修辞;劳动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3-0117-04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发展,图像成为人们信息传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长期的视觉实践中,人们逐渐提炼一系列相对稳定和成熟的视觉编码方式最终作为一种修辞语言,沉淀为视觉语法的一部分[1]。随着这些视觉规律逐渐被人们认识,视觉对于人们精神、政治、思想的影响也逐渐被认识到。这其中,教育图像化逐渐随着受教育者行为习惯的改变,展现其必然性。这其中也包含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中的图像功能
大学生劳动教育主要有四个方面: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技能[2]。近年来,被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加之优越的物质条件,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缺乏。因此,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难点之一。
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传统培养方式,是通过语言灌输和树立典型人物的方式进行,如“劳模”形象的校园宣讲。但这种宣讲模式一方面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另一方面不易日常化,一个行为习惯的产生,往往需要日积月累。图像和影像资料是传播观念的重要载体,对人们的道德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3]。
图像用于劳动教育,主要有以下功能:营造课堂氛围、塑造劳动形象等。
(一)营造课堂氛围
修辞是指通过语言手段实现更好的信息表达效果的活动。通常修辞更多地存在于语言学中。随着图像的广泛使用,视觉修辞也如语言修辞一样被挖掘、关注。如一些媒体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达到操控舆论的目的,往往将采访镜头配以某种特殊色彩的滤镜。同样的画面不同的色彩和光影,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这其实就是一种视觉修辞在新闻画面上的运用。
图像的视觉修辞功能包含象征、隐喻、 叙事三个方面[4]。视觉修辞注重视觉画面的光影、色彩和构图整体的把控,关注图像对观看者的心理影响。如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很好地运用了视觉修辞,如《大国重器》,开篇远镜头中庞大的机械机构往往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劳动者处于视觉中心的次要位置,但随着镜头的转变,特写、近景对准劳动者,又拉近了劳动者主体与观看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观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者通过劳动带来的成功喜悦,这就是互动意义中所说的社会距离。机械结构庞大的体型与劳动者渺小的身材对比,也构成了视觉上的冲突与对立,这正是一种普遍的视觉编码。由此可见,发挥视觉修辞的作用还要依赖于图像画面的整体构建及按照逻辑对图像进行编排。
视觉修辞作用在劳动课堂上,不仅是单张图片的选择,还应注意到图片的排列,让课堂图片具有连贯的叙事性,使图像成为叙述故事的载体。生动、连续、带有故事性的图像将抽象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的概念生动地演绎,实现抽象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具象化,让受教育者融入故事情景中,對劳动精神渲染和劳动观念价值起引导作用。
(二)塑造劳动形象
视觉图像本身具有戏剧化的成分,常常会设置人物、行为活动、场景来为画面所描述的剧情增色。在引人入胜的同时,可视化的情景能唤起观看者记忆,激发观看者的高度关注。图像用于劳动精神教育时,选择和学生认知习惯相吻合,有针对性的图像主题,能更好地让学生具有代入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劳动教育特别是劳动精神教育图像主题,多以劳动者形象为主体。根据社会的分化,劳动者可分为三类:体力劳动者、操作性工作的劳动者、技术型劳动者。这些形象往往会受到视域的影响。如在经济学视域下,劳动者多被描绘成被剥削者的形象。
常见传统劳动者形象有五类:吃苦耐劳的传统劳动者、受压迫的底层劳动者、能工巧匠、工农英雄、聪慧的知识性劳动者。这些形象时代久远与当代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新时期劳动者形象塑造较少,往往是单一且平面的工种描述,如工匠、农民、科学家等。这些形象单薄、零碎、表面,没有形成整体系统。劳动者形象塑造单薄在于,在图像的拍摄过程中,没有运用视觉修辞,除了劳动者的工种,图像中人物的表情、动态、手势、衣着、背景、光线、色彩等,都可以表达图片所要传达的形象与情绪。
新时期劳动工种较多,职业差别较大,形象还没有塑造完成,没有形成系统。而传统劳动者形象塑造,虽然形象鲜明、生动,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远离当下社会实际。这导致现有课程中劳动者形象无法贴合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观看时很难引发学生的记忆共鸣。大学专业课程分化明显,不同学院、不同院系之间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学生平时上课以专业课程为主,怎样结合专业特征选择合适的劳动者形象,是劳动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图像在课程中的应用
视觉图像直观、易记。但观察者在观看图像时,若缺少引导和正确解读方法,则难以全面、正确地读懂图像背后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同时,图像往往具有炫目的光影及吸引人目光的色彩,可以带给观者视觉上的快感,若这种视觉刺激缺少梳理和引导,缺少文化信息,就会变为单纯吸引学生目光的工具。为此,在课堂上应用劳动教育图像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提升课堂图像的驾驭能力、深度挖掘图像价值。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劳动教育的图像化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