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明朝科举制度的内容和考试流程,为了解、研究明朝科举制度下如何选拔人才以及从侧面了解科考人员艰辛的从政道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举;明朝
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成熟、衰亡于明、清”[1]。到明朝时,随着在隋、唐、宋七百多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并真正进入鼎盛辉煌时期[2]。
1 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
一提到明朝科举内容很多人都会想到八股文,八股文是由明政府独创。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随便写的,必须用排比对偶句,共有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这种写法十分古板,多一字不行,很多考生都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下内容,废话满篇。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因为四书五经里面字数有限,各级各类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老师们奇计百出,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拿来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人,这种语句不通、张冠李戴的词句,连老师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何况学生呢!结果就是糊涂考官考糊涂考生,出题的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考试的人也不知道,这样考出来的是什么人才?
八股文只是一个考试的解答形式,而真正对考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考试的思想。明朝严格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朱熹一贯主张天理为本,要牺牲人欲,那句著名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他思想的体现。他曾给四书写过注,主要标注他个人的理解,然而这些理解被统治者看上,要求所有的学子必须按照朱圣人当年的思维来答题。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就有很大差异性,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人的认知世界里,是千差万别的,这就给考生们增加了很多难度。在固定思维、固定模式下,明的学子们还是很好的完成他们的文章,实在令人佩服不已。这些优秀八股文的作者巧妙地利用既有规则,在有意无意之间插入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优美的词句表现出来,他们无疑是这场规则竞赛中真正的成功者。而在那这样情况下选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即“始终只善于考试而不善于自由的创造性思维” [3]。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形容过八股选出来的某些人才“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活脱脱一副无用的白痴、书呆子。
但八股文还是有一定用处的,比如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曾经写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可见,八股文是很多文体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限制下,很多优秀人才得以脱颖而出,如后来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哪一个不是八股文拿高分的?这些人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尽管科举的内容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还是有很多学子为了功名、为了地位克服万难成为科考大军中的佼佼者。
2 明朝科举考试流程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首先是考试场所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场考试的严格程度。明朝会试考试的场所叫贡院。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这种单间叫号房,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考生完成了答卷。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论明朝科举制度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