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玉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5期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和表达能力。在美好生活视域下,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的特征与其价值意蕴,以此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体系并探讨实现该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与路径。[关 键 词] 美好生活;大学英语;教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25-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古往今来,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哲学家砥志研思的主题,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向,通过教育这一手段“以育化人”。根据词源,“生态”一词可以理解为事物在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丝丝入扣的关系。1976年,美国教育史家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主要探讨教育生态环境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生态机制,关注教育中的生态平衡、人群的分布与教育资源占有、学校生态分布、学校生态环境、课堂生态环境等问题[2]。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生态作为教育的微观系统,在美好生活视域下更是具备相应特征。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生态主体,教学生态环境影响着教學生态主体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而后者又以各种方式保持及改造着前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由此看来,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在充满德行、自由和创造力的教学环境中,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满足每位学习者的需求、未来发展,兼顾师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真正统一。
一、美好生活的意蕴
美好生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在德的价值引领下,在自由的氛围中开展生活实践,以此来创造一种总体上使人感到幸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3]。无疑,这些需要的实现代表着人民生活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充分显示了人民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更远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种介于好与最好之间的美好生活是对超越物质需求之外的精神需要的迫切追求,这也是新时代中国人的美好生活。
(一)以德为先:美好生活的底层逻辑
生活的本意首先是德性生活,道德建设是民族之本、文化之魂。道德是“人类在关系世界中生活的基本规范和信念”[5]。作为重要的伦理范畴,“德”一直在不同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向度中被赋予新内涵。大致来看,西方先哲将“德性”定义为人的卓越品质,包括智慧、公正、勇敢、节制等。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拥有美德并过正当的生活,首先在于知德,即人们意识到并确信在其思想中就拥有产生道德行为和认识真理的潜在力。其后,柏拉图提出了“四德说”。亚里士多德以幸福或目的为前提,以德性为核心概念,建构了严谨而系统的德性学说。亚里士多德把对幸福的追求看作是美好生活的核心,他在《政治学》中提出“幸福为善行的极致和善德的完全实现”[6]。这里是以定义“幸福”的形式出现的,即幸福是善行和善德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至善和幸福是人追求的最终目的。天主教道德神学首要在德性伦理学中讨论人的行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这一问题聚焦于行动的内在善性,以及行动与本真规定、人的“幸福”的相一致。在麦金太尔的社群主义伦理学中,美德构成了共同生活的公共实践之根基。英国教育学家洛克指出,“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7]。也就是说,在美好生活的建设中,德性蕴含了价值行为选择的起始值,德性既为创造性行为提供内生动力,又是个体自由发展的内在标尺。
(二)创造文化:美好生活的建设基石
美好生活不仅是享受更优质资源,还在于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通过创造性的行动来获得幸福,只有在创造性的行动中,人才实实在在地享有自由,自由只有被用来进行创造时,才真正生效。创造的实现必须以自由为基础才是可能的,从其根源上来讲,创造是个人生命活动的生动体现,创造的过程就是人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人越接近创造性本质的完美实现。所以,人们需要一个能够容纳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的社会。只有在创造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只有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实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才能够体现生活的本意,才能够获得幸福。马克思认为正是人的创造性行动的介入,不同存在之间的关系才得以按照人的生活需要被组合与重构,美好生活的实现亦具有了现实可能性[8]。
(三)自由为志: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民美好生活是一种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生活状态[9]。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本质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化的一种客观状态。自由的缘由就是自我掌控感,对自我的高控制度是安全感的来源,因而人类渴望自由,且渴望自由是因为人们还有更多的不自由,或者自由将受到限制和损害。人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在追寻不同维度的自由。幼儿时,渴望自我行走;少年时,渴望摆脱家人的束缚;成年后,渴望工作上的自由;老而至,渴望身体上的自由。不自由而又希望自由的人,绝对是痛苦的,所以自由是避免人们痛苦的良方,自由是目的性的东西,它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具体来讲,自由的第一要义在于认清自由不仅是每个人独特的创造幸福的行动,还是追寻美好的价值目标。正如世界上没有毫无二致的基因,每个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独特烙印,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其次,自由是理论理性上升为实践理性的行动,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自由是理性的,在于自由的行动始终是以道德法则为前提,人人享有独立与平等的选择权利,以在美好生活中创造生命价值。人的自由之志在社会化活动中自由发展的条件不止于物质,更在于精神,自由既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我们只有从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中才能领会自由之于美好生活的意蕴。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美好生活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生态的重构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