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是其最为著名的小说,也是作者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福斯特对殖民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殖民地人民表示出深切的同情,这都体现了福斯特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反殖民主义
基金项目: 山东工商学院2013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印度之行》的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研究”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印度之行》(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1879-1970)的代表作。著名小说评论家Lionel Trilling 曾经说过:“福斯特对我来说是当今唯一一个其作品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家。每次阅读其作品,我都有种收获感。这种感觉是阅读其他人的作品时所没有的。”由此可见可以从多角度对福斯特的作品进行分析与解读。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唯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领会作者的反殖民主义话语的时候,读者经常会被字里行间隐藏的意思搞糊涂。本文试图对小说中的反殖民主义话语进行解读。
2 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小说中,福斯特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英印统治者的傲慢、固执与自大,另一方面表现出对殖民地人民的同情与怜惜,这体现了他的反殖民主义意识。
1.福斯特对英印官员的批判
英印官员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特顿市长、卡伦德少校、警察局长麦克布赖德和治安法官朗尼.希斯洛普为代表的英国官员。他们自私、自负而又狂妄。另一阵营是以菲尔丁、穆尔夫人和阿德拉为代表的开明英国人。他们对待印度人善良友好。
特顿市长是大英帝国的忠实拥护者,他向来看不起印度人,更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印度人。他组织的旨在弥补东西方差距的“搭桥聚会”以失败告终,显示了英印人与印度人之间的紧张态势和交流的失败。殖民主义不允许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任何亲密联系。正如特顿说道:“这二十五年间,在英国人和印度人期望成为亲密朋友的时候,除了灾难意外,从未有过任何结果。相互交往,可以,礼尚往来,也行。要说亲密无间——绝对不行,绝对不行。”(E.M.福斯特 2008:143)当印度医生阿齐兹被逮捕的时候,特顿市长故意把菲尔丁从阿齐兹身边拉开,为的是避免菲尔丁替阿齐兹说话而使英印人尴尬。
官署医务长官卡伦德是印度医生阿齐兹的上司。他心胸狭窄,脾气暴躁,经常以工作之名捉弄阿齐兹。阿齐兹的医术比他高明使他的嫉妒心与日俱增,他在吃饭的时间叫阿齐兹去他家而又将其拒之门外。他还称印度人为“猪猡”,在审判阿齐兹的法庭上,他极尽其所能对印度人进行了残忍的挖苦。
小说中对警察局长麦克布赖德的描写也是充满讽刺的。他是昌德拉普尔市全体官员中“最有教养、最善于深思熟虑的人”( E.M.福斯特 2008:146),他有一套关于气候带的理论,即“所有不幸的本地人,本质上说都是罪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生活中南纬三十度的地方”(ibid.)。他对印度人持有很深的种族偏见,他认为“一个印度人变坏了,他不仅变得很坏,而且常常变得很古怪”( ibid.:148)。在法庭上,他又将这个理论宣讲了一遍:“从自然法则来讲,有色人种一向觊觎白人女子,而不是相反”。( ibid.:193)这些都表明了英印官员对印度人的歧视,也反映了福斯特对这些英印官员的讽刺。
上述三个英印官员不仅试图控制印度,而且他们的这种思维和做法也影响到年轻一代英印官员。治安法官朗尼.希斯洛普来印度仅有一年时间,却也已沿袭了老一代官员的这种风气——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他处处与印度人为敌,看不起印度人,还反对母亲与印度人有任何交往。
马拉巴山洞事件后,印度人阿齐兹受到指控,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印度人同英印人展开了公开对抗,后来阿德拉公开承认她并未受到阿齐兹的性骚扰,最后阿齐兹被无罪释放。在整个矛盾冲突的过程中,福斯特着力刻画了英印人的残忍冷酷,缺乏同情心,这不仅破坏了英印人和印度人建立“联结”的可能性,更使得殖民统治者与殖民地人民的隔阂更加加深。
作者福斯特通过上述对英印官员惟妙惟肖的刻画,揭露了英印殖民者虚伪、自私、冷酷、傲慢、无知的嘴脸,讽刺了殖民者的荒谬、愚蠢和残忍。
2.福斯特对印度人民的同情
作者一方面无情地批判了英印人的丑陋嘴脸,另一方面又满怀同情地描写了印度人民的悲苦生活,体现了他对印度人的同情。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论福斯特的反殖民主义视角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2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