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带动了知识资本化,很多的技术创新企业也逐步突破自身边界,在开放式创新思维的背景下,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水平。因而,本文在开放式创新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传统创新模式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在内部进行,而且严格防止技术外溢,从而保护自身的核心技术,保证企业自身具有竞争优势。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趋势的增强,知识员工数量骤增,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加上外部供应商能力的增强,很多行业和企业面临着传统创新模式带来的困境。开放式创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开放式创新模式需要平衡内部创新和外部获取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知识产权的利用以及增值。
1 知识产权转移的类型
1.外部应用
外部应用主要是指以许可、销售等开放的途径,将企业内部闲置的知识产权让其他组织所应用,或者企业除了内部应用,还在外部同时应用该项知识产权,从而获得战略效益。具体来说:第一,控制市场环境。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许可确保自身处于该行业的技术领先位置。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企业在特定领域给主要竞争者提供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可以引导这些企业加强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从而在这个领域本企业就保持技术领先位置;另一方面企业将知识产权许可提供给那些专注于该项知识产权的企业,而本企业则专注于其他技术的研究,这样企业就可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减少降低其他企业开发替代技术的意图。第二,保证自由运作。比如说,通过将知识产权的许可提供给较弱的企业,这样就提高了该领域竞争者的进入障碍,降低了市场吸引力。第三,完善技术。通过外部应用,可以进一步完善该技术,从而增强该技术的商业化[1]。
2.外部获取
企业如果完全依靠内部创新,会存在较高的风险,加上有用资源的可用性和广泛性,因而,很多企业,即使最有能力的企业,也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完成自身的创新。比如,现在很多企业会联合专门的研究机构或者大学,以及该领域的其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新技术的内部生成和外部获取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所以,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独立于他们自身特定知识产权战略的外部重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改善本企业的知识结构和商业模式[2]。
总的来说,在外部应用中,企业对内部开发的技术知识有着比较深的理解,但往往缺乏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在外部获取中,企业一般拥有特定的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但缺乏相配套的技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之间就会相互流动,通过聚集和整合管理知识和市场知识,从而衍生出来新的商业模式,進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2 知识产权管理策略
在开放式创新理念下,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策略应该是同等对待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创新理念,从而在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将创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1.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选择
在开放式创新下,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是两个重要方面。因而,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命题就是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保护强度,不仅要促进知识生产,还要有利于知识利用。关于知识利用,当知识被赋予了明确的产权时,才能有效进行市场交易和实现跨组织转移。所以,在我国市场环境下,较强的知识产权专属制度是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然而,在开放式创新下,知识生产一般不是一个交易过程,具体来说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合作过程,所以适当弱化知识产权专属制度是有利于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同创造的。因此,总的来说,强知识产权有利于知识利用,但不利于知识生产,而弱产权刚好相反[3]。所以,在开放式创新下,为了兼顾知识利用和知识生产,企业就必须选择一个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使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动态平衡。
2.组织职能变革
2.1文化转变
在开放式创新下,企业从外部获取有用技术,员工是很容易接受的,但是将耗费大量资源开发的技术资源许可给其他企业,甚至是竞争对手时,有些员工就很难接受。对于这种情况,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一种开放式的文化,克服对创新开放的抵触态度,但必须认识到,这种文化建立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管理者要在内部加强对许可战略的认识,逐步消除消极态度。
2.2战略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