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我们总是在那里只凭印象式的盲人摸象,却不愿意做精细的数据研究。两千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做关于先秦诸子里的成语之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经历两三千年的历史绵延,先秦诸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来源之一,其各个方面均被人们全方位地研究,似乎罄尽了所有的角度。先秦诸子里,我们至今仍在运用的成语、习惯用语(俗语、谚语等)等方面,非常之多,这可以事实上判断文化传承有内在逻辑和相应的活力。能够固化为“成语”,这一定是该语词有相当大的传播力和使用空间。
在众多语句的残酷竞争中,有的是因为故事搞笑,有的是因为其反应了重大历史事件,有的则是因为说理透辟,有的则是因形象鲜活,千载之下仍如同目前,故锥颖得出。要言之,任何语句要脱颖而出,均非幸致,能够流传于今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世间有很多语言说了即死,因为许多人所说的都是废话,废话当然说了就如风吹过。除了有史料癖的人从中去梳爬研究外,普通的读者便无法对他们有什么的记忆。
但关于先秦诸子里的成语之研究,特别是《庄子》里的成语分析,我只零星地看过一两篇散篇文章。比较全面的是我在网上读到的边馨07所撰的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成语研究》,尚未看到像样子的专书出版。边馨的论述和分析不够深刻,而且分析角度只是用语源、成语定型方法、意义分类、修辞方法等,无非是在语言学内部而非从语言哲学、语言社会学、语言传播学等方面,进行视野开阔的研究。
客观地说,她在资料搜集上做了不少工作,只是对资料处理的视野不够深广,或许囿于她自身的研究范围所限亦未可知。
有人统计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成语词典》,共收词语5500条,注明出处的4600条,上古至秦汉时期共3128条,占6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690条,占15%;隋唐时期的414条,占9%;宋朝276条,占6%;元明清三朝92条,占2%(倪元宝、姚乃慈《成语九章》P1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边馨《〈庄子〉成语研究》P26)。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越到晚近成语所占比例越少,那是因为语言活跃,还需要一个汰弃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一个凝固期。但这也不足以成为完全解释上古至秦汉所占比例为何如此高的原因。我没有研究过西方语言里成语(含俗语、习惯用语等)的形成是不是呈现像中国这样逐渐递减的现象,但若说中国语言里的成语有个逐渐递减的过程,但俗语和习惯用语却未必如此。
因为,成语比较书面化,而俗语则因时代和口语而生,上个时代的口号在这个时代或许就需要专门解释才能让人懂了,而成语让人懂的概率远超过非常有时代性的俗语。成语在意义上有个对时代的超越性问题,虽然成语往往有原初义和引申义(或者居于彼时语境之义)的两个层面问题,但成语不断重复的使用,表明其在语言使用中有相当的通约性。
从以上所看成语的逐渐衰减过程,其实还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原创力似乎有一种衰减过程。因为成语生猛而久远的传播力,正好表明其语词的原创性对当下和后世的深远影响。语句转为成语,是语言竞争和社会及人们选择的结果,从某种文化意义上看有一种不可控的自发生长秩序。这种自发生长秩序,当然会受制度及相关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如没有士人和民间力量的传播,只凭官方则不可能那么大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换个角度来观察,从上古至先秦所占成语比例的68%到明清的2%,不只是可以看文化原创力的衰减,也可从中观察出随文化原创力衰减的同时,文化的内在越来越板结。如果说成语的诞生,意谓着某种大家所共通意识到的文化事物,得到了强有力的传播,那么反过来证明缺少这种强有传播者的诞生,正好表明文化的活力出了问题,大家都躺在前人创造的成语上睡觉。老是袭用前人的成语,而不思自己创新,久了就会形成路径依赖——其实这可能与我们各种文体上都好用典,而不尚“唯陈言之务去”有关——不仅在制度上而且在文化上都喜欢向后看,由此形成厚古薄今的习惯思维。向后看与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式,反过来又使文化板结且原创力下降,最终导致文化发展上的恶性循环。
边馨还援引了刘方华对《精编成语辞典》的成语统计,注明出自先秦诸子著述的成语分别为《论语》178个,《孟子》159个,《荀子》49个,《老子》32个,《庄子》180个(刘方华《先秦诸子思想成语化简论》,《岱宗学刊》2002年12月,转引自边馨《〈庄子〉的成语研究》P1)。不包括《韩非子》、《列子》、《墨子》等在内其他先秦诸子的统计,自然是不完整的。
但从传播学和影响力的角度来看,未列出《韩非子》等也不太会影响庄子里的成语名列榜首的事实。《庄子》里的成语为何如此之多,竟名列先秦诸子之榜首呢?原因很多,但其中就是正如边馨分析的它有一个特点,在先秦诸子里可谓别具一格,那就是“直述式成语少,描述式成语多”。这是庄子与其它先秦诸子不同的一个特点,庄子擅长于讲故事,诙谐形象,这些都使他的成语有不同凡响的传播能力。
当然由于每个人对成语的理解以及统计方式略有差别,因此关于《庄子》一书有多少成语,目前尚有分歧。如刘洁修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里共收出自《庄子》的成语210条,而《中国成语大辞典》里只收了出自《庄子》的成语127条,相差93条。
显然,在对成语及其出处的认定上,双方有着不小的认知差距。边馨根据对两部词典的比较,自认为出自《庄子》的成语有172条,为庄子原创者有158条。以这样的比率来看,庄子成语的原创性高达90.2%。这与庄子书中本身的原创性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他是少数对天空大地有探索和疑问的人,除了屈原以外,先秦诸子没有任何人有像他这样的思索。
至于他那些浩瀚汪洋的比喻,诙谐恣肆的调侃,出神入化的寓言,亦是远迈其他人。出自庄子的172条成语中,与神话、传说、寓言有关的就占46个,占原创的29%。这也可以从数量上来证明《天下》篇对庄子一派的评价:“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见觭之也。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成语是经过人们与社会长期筛选、取舍、斟酌、使用的结果,它就是重复率比较高的语言,所以成语又与谚语和习惯语,有深刻的关联。对成语进行数字统计,以便找到相近的成语及其规律,从而找出传统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何在。这公约数里包蕴着什么的内容,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判断。
我们总是在那里只凭印象式的盲人摸象,却不愿意做精细的数据研究。两千多年过去了,也没有人做关于先秦诸子里的成语之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面上看《先秦诸子成语数字统计》这样的论文或者著述,好像没有意义。其实这才是研究传统文化,比较真实有效的方法。若能加入社会科学的方法,才会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别开生面,更上一层楼,这一点不少汉学家的著作已经给我们做了较好的榜样。
如果,我们研究传统者还是因循不变,那么我们就很难研究出什么新意,大家都在转述稗贩,凭空臆想,不知所谓。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庄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14/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