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以及蓬皮杜现代艺术中心五座顶尖博物馆镇馆之宝首次联袂亮相国博。此次展出的10幅作品连贯起来堪称一部微缩的“法国艺术史”,使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从法国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跨越500年的独特艺术面貌。
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正在火热投稿中,可以通过以下地址投稿:http://www.xinkecheng.cn/danqing.html
10幅展品时间跨度自16世纪到20世纪,历史最悠久的是让·克卢埃约于1530年所绘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距今最近的则是1970年,毕加索89岁时所作的《斗牛士》。
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主席让-保罗·克吕泽尔介绍,此次展览选择展品有几个标准:第一需要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不同时代法国的艺术潮流与风格;其次则是艺术家的知名度,尤其是在中国普通观众中的知名度;再次,在艺术展现的主题上,倾向于选择主题简洁易懂、包含故事,尤其展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作品,便于各阶层的受众所理解与分享。
因此,分而论之,每件展品都代表着一个时代或流派,承载着历史、作者乃至作品本身的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整体上,可以看作一部缩略的法国艺术史,浓缩着自文艺复兴到二战之后的法国艺术样貌。
更有趣的是,在不同时代的画家、作品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互文关系。如在1530年让·克卢埃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与1702年亚森特·里戈的《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中,看到暌隔100多年的两位支持艺术的君主跨越时空的对望,而它们本来分别保存在卢浮宫与凡尔赛宫。
换一个视角,这两位相隔一个多世纪的肖像画家,在肖像的表现风格上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毕加索或莱热。而对于毕加索本人,1921年回归经典的《读信》与1970年典型超现实主义的《斗牛士》,就足够窥见其艺术乃至人生的波澜起伏。
克吕泽尔说,“我对这10件展品深感自豪,在这里可以看到法国艺术不仅表现恢弘的国家、历史画面,也表现生活的细节,无论是圣父、圣子还是国王,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男男女女,都带有他们的人情味。从中不仅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历史氛围,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精髓。”
1 《油画》
皮埃尔·苏拉热 1956年
这位法国画家是抽象艺术领域的关键人物。他擅长在作品中运用黑色。这件作品由许多横竖交叉的黑色条纹组成,虽说是用画笔描绘黑色,却有着雕刻黑色的效果。
2 《秋千》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雷诺阿捕捉到了一天中的某个特殊时刻:阳光透过树枝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画家遵循自己的感受选择色彩,粉色的阳光和蓝紫色的阴影,就连年轻姑娘的白裙子也是由多种颜色的小笔触快速点染而成的。这正是“印象派”的典型风格。
3 《三个肖像的构图》
费尔南·莱热 1932年
费尔南·莱热对于几何形状、机械及日常物品更感兴趣。这件作品开启了他创作生涯中的新篇章。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对立的:生命与静物的对立,黄色背景和黑白人物的对立,以及一维空间背景和饱满轮廓的对立。
4 《木匠圣约瑟》
乔治·德·拉·图尔 1642年
这幅油画描绘的是一位借着儿子手中的烛光在夜间做活的木匠。这位木匠的身份为约瑟,即基督教中耶稣的养父,他与幼年耶稣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画作的核心。正在加工的木头则是耶稣受难时十字架的暗喻。
5《门闩》
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约1777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男女间的禁忌之爱。油画的精妙之处在于其构图,画面被一条虚构的对角线贯穿,并将苹果与门闩联系在同一条线上。在西方世界中,苹果象征原罪,而门闩则扼杀一切逃出的可能。
6《斗牛士》
巴勃罗·毕加索 1970年
作品中的斗牛士完全被扭曲变形,两只眼睛叠在一起,白色色块上的两个黑点是鼻子,嘴是侧面轮廓,右脸上的橙色发网是斗牛士戴在头发上的饰物。毕加索根据自己的情感将作品中人物的身体和脸进行分解重构。
7《63岁时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全身像》
亚森特·里戈 1702年
路易十四统治期间,凡尔赛成为法国的首都,而他的城堡凡尔赛宫,则是欧洲重要的艺术中心。路易十四在63岁时想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他的孙子,即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于是,他向画家亚森特·里戈定制了画作,并非常满意,因此又要求绘制了第二幅肖像画放在自己的城堡中。这两幅肖像画都留在凡尔赛宫,这里展示的是第二幅。
8《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像》
让·克鲁埃 约1530年
自15世纪开始,肖像画开始在西方盛行。在让·克鲁埃创作的这幅作品中便可见一斑。历史上的弗朗索瓦一世是一位慷慨的赞助者,非常支持艺术家及艺术事业。画中,艺术家借宽阔的肩膀、宝剑、圣米歇尔骑士团领袖勋衔项链以及金丝绣成的衣料,突出了法兰西国王权倾天下的威严仪态。
9《煎饼磨坊的舞会》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76年
雷诺阿、莫奈和毕沙罗等画家的笔下诞生了“印象派”,这个新兴的艺术流派出现在19世纪后叶的法国。这些作品大多在露天的场景中绘制而成,色彩明亮。与法国社会一样,19世纪末的首都巴黎也经历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就像许多画作中所描绘的那样,商店、夜总会和咖啡厅成为新的娱乐场所。这一时期,很多画家都选择落户到蒙马特—巴黎市区北面的高地。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画家们则聚集在蒙马特的小巷子里和老宅中。艺术家、工人、朋友和游人喜欢聚在可以举行露天舞会的小咖啡馆。雷诺阿乐于描绘生活中的喜悦和欢愉,常常被舞会中富于青春活力的舞者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
10《读信》
巴勃罗·毕加索 1921年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运动的先锋,然而在一战后,他的人物画风回归传统。这幅画描绘的是两个男人在石头上并肩而坐。很多人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毕加索和法国作家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通过十幅作品了解法国的艺术(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14/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