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郭宝君的身份,你很难想象出他是一位画家,他为人随和谦虚,没有艺术家所谓的“个性”;如果不看郭宝君作品的署名,你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是出自他手,灰暗色调下面倾诉的是淡淡的忧郁、浓浓的忧伤;如果不听郭宝君的故事,你很难想象他曾多次独自登黄土高原,踏西北大地。外表清瘦、轻声慢语的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北方汉子独有的气魄。
郭宝君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性格乐观、为人谦和、处事低调,艺术创作有些忧郁、有些张扬、有些冷傲。他用如此特别的情感,通过画笔,诉述着心灵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体现着对自由天地的憧憬与向往。
郭宝君一直在心里念着他的启蒙老师和一路教导过他的美术老师们。他说:“这些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时常会想起他们。”郭宝君是一个从县文化馆美术班走出来的画家。兴趣使然,他拿起了画笔,而老师的帮助将他带进了美术世界。“常怀感恩心,善待身边人”是郭宝君的做人原则。
郭宝君是2001年通过正式招聘进入画院的3位画家之一。此前他一直在河北省的一所大学任教,工作稳定,生活安逸。之所以放弃优越且令人羡慕的工作选择来到北京画院,完全出于对绘画事业的追求与强烈的热爱。“就艺术创作而言,同美术教师相比,画院的画家更加‘纯粹’。在学校,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在画院,惟一的工作就是创作。” 郭宝君说,能够专心于绘画事业,是他的梦想。
观郭宝君的作品,你会感到在空灵宁静的画面之外,还蕴藏着忧伤与悲怆。这种悲怆不是爆发后的感觉,而是即将爆发的前奏,压抑却饱满、深沉且深刻。
他说,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多年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当然,也受到了先人的影响。清代画家龚贤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作品带给我的感受同我内心深处的感受很吻合。所以,我最初创作山水画的时候,就是学习他的笔法,用他的笔法描绘自己对自然的感受。”
郭宝君热爱自然风景。他的作品中的很大部分是以荒漠、高原、雪域为题材的,多数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而这些恰恰是最能触动郭宝君心灵的地方。体格清瘦的他,曾经数次登上黄土高原,踏进西北大地,在天地浑莽中独自行走。
“只有我亲眼目睹,真切地被激发感觉后,发现真正想画的地方我才会画。而创作出的作品与实景并不是完全吻合,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思绪后的结果,体现了内心深处情感的爆发。”郭宝君说,只有注入了情绪和感受的东西才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会时看时新。加入的个人感受越多,作品才会越生动、越鲜活。
“身为一名职业画家,我有义务承担提高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界地位的任务,用自己的画笔将代表中国书画水平的作品展示在世界面前。”郭宝君在北京画院期间,连续6年参加了以宣传北京为主题的《北京风韵》展览活动。这项活动无论在美术界还是在社会上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多年来,郭宝君常常反省自己,觉得创作少,进步慢。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他一直在努力,而且会一直努力下去。对于未来,他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只想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让作品更加成熟、内涵更加深刻,将绘画事业进行到底。商报记者 蔡然
郭宝君
1965年出生,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画院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曾参加中国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工笔画山水大展并获“金钗奖”。
出版有《郭宝君梦幻抒情展作品集》等。
主编手记
在访谈中,看着郭宝君的作品,听他平静地表述着对艺术的见解。我开始想象,如果时光倒转,眼前这位文人墨客,一袭清装,离尘绝俗,立于荒漠之中,在拂袖泼墨的瞬间,唤起心中的风起云涌。
郭宝君是难得的能够做到作品与心灵、精神契合的画家。他的作品坚持“水墨为上”,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作品在水与墨的交替变化中,带给人独特的想象空间——清逸的空旷之境和广袤的永恒之美。
如今,郭宝君在静寂幽深的境界追寻中,游走在自己灵魂的阡陌,携观者一起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这其中尽管带有淡淡的忧伤,可那种真诚、浪漫的创作追求,让我们也变得超然洒脱。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创作要注入真情实感——“丹青少年”书画大赛评委郭宝君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14/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