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清华大学新一批教师续任与解聘工作已经完成。校方大概没有预料到,方艳华老师的转岗和闫浩老师的离开引发学生热议。此事件的背景是,1993年,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高校开始酝酿人事制度改革。1994年,清华出台“非升即走”的规定,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这次的两位老师,恰好一转一走,充分体现了改革意图。
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外文系通过述职答辩,但因为之前签订合同中规定“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因此,从2004年起任讲师的方艳华如今已到了“非升即走”的最后期限。击退他们的不是专业素养而是职称,职称论文将他们挡在了讲台之外——近5年来,方艳华和闫浩均未有任何职称论文发表过。
评价老师合格与否,校方和学生都有发言权。校方认为老师无法达到考核标准,将之解聘从逻辑上很正常。但学生却完全不认同校方的判断,以至于要联名请愿。两个截然不同的态度,代表了评价标准的差异。校方强调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评职称等敲门砖必须齐备,而学生们则直观也感性得多,哪位老师会上课、教得好,不要说清华的天之骄子了,就是初入校门的小学生心里也是很清楚的。
于是我们就很困惑,高校教师搞科研是正确的,高校教师尽心教书就错了吗?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所擅长的领域也是强求不来的。会科研的不见得就是好的教书匠,而要站稳三尺讲台,也绝非朝夕之功,需要尽心力才行。两件事都是好事。而对于以教书育人作为根本的学校来说,某种程度上,好的老师是更加宝贵的资源——毕竟,说到现在的很多“科研成果”,“你懂的”三个字就是最好的回答。
终究,形势比人强,能被续聘才能有机会教书,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更何况老师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买房买车,所以没工作不行,没科研经费不行,没职称加薪更不行。考核制度是指挥棒,更是系在每个人咽喉上的绳子。
相关阅读:-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评职称、发表论文到底有多重要?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changshi/6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