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挫折感普遍存在于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受挫后的心理状况堪忧,大学生抗挫能力较低,所以高校应加强抗挫能力教育。主要论述了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必要性、大学生受挫心理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引导措施,抗挫能力的提高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挫折感;大学生;抗挫能力;引導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86-02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了进一步的规范,该《纲要》指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抗挫教育是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大学生受挫心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了一些思考。
一、提高大学生受挫能力的必要性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或障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无二三”,所以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一)从人的成长道路来看
挫折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但具有青少年的挫折心理表现,还具有更多的实践活动经验,跟青少年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如校内的各种社团类的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完成性的,学习的课程多为专业课,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所以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人格感,他们渴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加各种活动,希望与人交往时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因此,对处在特殊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能力,不仅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等。
(二)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
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堪忧,与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受挫教育迫在眉睫。
二、大学生受挫心理现状
受挫是人心的理成长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必经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在遇到挫折时的表现也不同,总体上有两种表现行为:一种是积极的表现行为,是指以积极的品质和积极的力量为核心,有控制的,以摆脱挫折状态为目标的理智性行为;另一种是消极的表现行为,指有失常态的、失控的,没有目标导向的、有失理智的行为。消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出现最多的行为,有时候还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后果。轻的可能会引发宿舍矛盾,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影响恶劣的行为,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
(二)冷漠和孤僻
很多大学生遇到挫折后变得冷漠、孤僻,不和外界交流,通过不出宿舍门、逃课、上网等行为把自己隐藏起来,对人对事无动于衷,不参加班集体或者学校的集体活动。
(三)焦虑
很多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上变得焦虑、迷茫,在情绪方面的波动也较大,在生理方面也出现冒汗、心慌、面无血色、苍白等反应,这种状况出现在即将实习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身上较多。有些学生分不到自己心仪的实习单位会变得焦虑,还有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找工作处处碰壁,家人又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会变得焦虑不安,甚至会转向为攻击性行为。
(四)文饰
当个体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时,为避免或减轻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和维护自尊总是要在外部寻找各种理由或托辞对于自己的行为给予某种“合理”的解释。这种行为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发生。比如,有些学生考专升本失败,就说“工作经验、实践经验更重要,找工作很难,先以工作为主”。
(五)倒退
一些大学生在受挫后,表现出与年龄不一致的有反常理的行为。使用幼儿时期的幼稚方式对待挫折,如一位学生在学校运动会接力比赛中跑最后一棒,结果班级名次没达到他预期的目标,老是认为是因为自己拖了班级的后腿,从运动会后就不去上课,窝在宿舍里不出门,无法对这件事进行理智的分析。
(六)固执和愤世嫉俗
有些大学生受挫之后,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仍然重复一些以前那些无效的行为,不听别人的劝告,对别人善意的忠告置之不理,固执己见,不相信他人,甚至在言语上伤害他人。
三、大学生受挫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导致大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外在因素
1.独生子女。一些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家长尤其是祖辈对他们过度宠溺,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自私自利,遇到事情不懂得换位思考,不懂得和同学和老师交流,,有些学生在生活上也缺乏自理能力,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很容易受挫,造成压抑的心理情绪。
2.家庭经济困难。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活水平低,平时可能还要做一些兼职来维持生活,没有时间与精力和同学们交流沟通,在人际交往上投入精力很少,不占优势。长期的困难生活可能会造成生理机能下降甚至造成心理失衡。
3.家庭关系不和谐。有一些学生家庭矛盾较多,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甚至离异,缺少父母关爱,这些学生长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容易积累压抑的心理状态,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没有安全感,自卑。
4.学习压力过大。有些学生从中学起学习压力就很大,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也很大,长时间的紧张状态会造成神经衰弱。
5.重大突发事件。一些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家庭突然遭遇突发变故,如父母离异或一方病故等,我班2013级有位学生上学期,作为家庭经济来源的哥哥病故,导致本来就性格内向的这位学生,性格更加孤僻,还有一些学生遭遇失恋,如果这些学生没有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大学生受挫心理分析及引导措施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