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计算机应用系,江苏 盐城 224002)
[摘 要] 随着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 “工匠精神”不仅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出现在技师学院开学第一课中。转型期的中国需要工匠精神,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又该如何培养新一代工匠。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能够实现就业即可,而对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研究得并不深入。在这样的环境教育出来的人自然会缺乏工匠精神,也很难不断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从内外环境这两个方面分析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企业机制;金钱观;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2-0144-02
中国的制造业需要转型,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作为培育技能人才重要基地的职业院校势必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但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需要历练,需要营造出良好的内外环境,帮助学生长出“工匠精神”的萌芽,并且让萌芽在他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成熟,最终被人接受,被社会肯定。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本人对职校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一点思考。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不然,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不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在获得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从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专注、精确、追求卓越。
二、为何呼唤工匠精神
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制造大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庞大中产阶层的出现,中国人的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30年前,大家都图廉价实用,只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但30年后的今天,“物不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价格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性能、创意、技术含量。
但是目前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严重不足。人们有钱却买不到中意的产品,由此中高端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垄断。另外,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引以为傲的人力与成本优势正在丧失。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竞争加剧、外需萎缩、内需不足,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市场在不断萎缩,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为何缺乏工匠精神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工匠精神。有人说,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人之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产品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可为何今日的中国制造却给人粗制滥造的印象?显然,工匠精神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息息
相关。
因为在缺钱、缺物资的时代,没有人愿意为你的工匠精神买单。那时候中国消费者买的首先是价廉,物美不美是其次。那么,是不是只有中国这样呢?不是,现在的制造强国德国、日本都经历过工匠精神缺失的阶段。二战过后,德国、日本的物资都很紧缺,有吃有穿就行,好坏不介意,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的中产阶级作为消费主力后,当廉价不再成为消费主流理念时,工匠精神开始被呼唤。换句话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你的工匠精神买单,你为追求精益求精而做的努力会得到充分的回报。
四、如何培养职校生的工匠精神
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课时,问起学生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挣钱,并且非常重视金钱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而工匠精神在最开始是需要人吃得了苦又耐得住清贫,哪里挣钱多就往哪里跑,培养不出工匠精神。这种现状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外環境的改善:企业机制的调整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个兢兢业业的工人,你技术精湛、追求完美,,每一件产品都要耗费大量工夫打磨,可惜,你所在的企业、你的领导只用“合格与否”而不是“完美与否”来评判产品质量。因此,你的产量是厂里最低的、你拿着最低的薪水,厂里的效益一差,你因为慢还可能下岗。此时,你还会恪守工匠精神吗?所以企业要提供能培养工匠精神的机制环境,让这些员工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让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而不是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再出新品—再圈钱”的不良循环。
(二)内环境的改善:规正学生的金钱观和就业观
认识一:工匠用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有“一切向钱看”的金钱思想,钱是目的,是动机,比较计较经济得失。而这样是很难踏实工作,更别提有工匠精神了。所以需要让他们认识到钱只是一种货币,人只有经过合法劳动才能获得金钱的回报,钱应该是对人们积极劳动的认可和肯定。要帮助学生了解由于收入不同造成的社会差异,引导他们正视这些差别,克服消费问题上的盲目攀比;人一生追求的东西太多了,往往在环境中会产生丰富、多样的欲望和需求,人一直是在要为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努力,但拥有金钱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个人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同样应该追求。
认识二:用简单的心态面对工作,但每一项工作都不简单
很多学生对工作的想法很多,有畏难情绪的,有还没付出就先讲条件、讲回报的,有一开始就想发大财的,还有怕吃苦受累的,结果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而工作是需要人借鉴思考不断积累的,从他人经验和自我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要想干好工作就要动脑筋想方法,不断学习总结才能做好。所以,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用简单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不要想当然。在工作过程中,就要钻研业务,努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每项工作要想干好都不简单,而找到这一方法和思路的唯一途径是不断学习和总结。
认识三:不是只有工匠、技术员才需要工匠精神
上文提到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更多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在谈我们希望成为制造强国。但遗憾的是,在学生的角度,部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那么热切的需要。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网络专业、护理专业、旅游专业等。在他们的理解中,木匠、瓦匠、车工、钳工才需要工匠精神,因为以后他们的工作并没有做出实实在在的产品,而更多的时候是提供服务。面对在这一现象时,作为教育者,就需要针对他们的专业来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毕竟现代中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行业的迅速扩张,吸纳了很多人在这里就业。如何提供用户体验优良的服务,则是他们工匠精神的体现。
总之,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转型期的中国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工匠精神也不是口号,它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种精神,需要不断挖掘和培养,更需要将正确的金钱观和就业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营造出工匠精神的氛围,让学生获得工具性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2]杨朝晖.致工匠:创时代,工匠精神的30项精密传承[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析培养职校生工匠精神的内外环境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