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摘 要]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认知、应用,也要注重欣赏、审美,语文教育应包含审美教育。试从物象、人情、构思和语言四个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职语文课文中的美点,期待师生能更加重视课文的美。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课文;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4-0006-01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诚哉斯言!就语文学科来说,美是教材文本中到处存在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文文本中发现美、欣赏美,让学生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通过对中职语文课文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有以下四方面的美:
一、物象之美
一花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天地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旦进入文学作品中,它们便会变得更加多彩和动人,这就形成了“物象之美”。纵观中职语文课文,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物说理,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旨趣的物象之美。
走近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我们可以看到一间遗世独立、迷于雾失楼台的山中小屋,从而享受到片刻的宁静和自由;走近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我们仿佛只身来到了海拔最高的地方,看到了红柳这个高原“斗士”的顽强,于是,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骤然迸发。
同样是写水,李白的《将进酒》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都是那么的澎湃有力。同样是写月,曹操的《短歌行》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而苏轼的《赤壁赋》则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各有一番情调。
二、人情之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职语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因丑陋而需要批判的对象,但是更多的是美好和令人感动的正面形象。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透露出他们美好的品格和心灵,让我们看到了“人情”之美。
余秋雨《都江堰》中蜀郡郡守李冰筑堰的“智慧、仁慈、透明”,是古今官场中一道美丽而难得的风景线;林清玄《好雪片片》中卖彩券老人那“明净的善意”,就像飘舞的美丽雪花,灌溉了作者的心田,也灌溉了我们的心田;还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尽管一度被嫉妒和不满冲昏了头脑,但是一旦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肉袒负荆”去请罪,实在坦诚直爽得可爱。
即使是小说《项链》中爱慕虚荣的马蒂尔德女士,品格上也有“亮点”:至少,她不拿假货去归还,正直善良;她用自己的双手熬过了十年,坚毅顽强。
三、构思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不仅需要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而形式之一便是文章的构思。中职语文课本的课文大多都是经过时间检验和编者精挑细选的经典文章,它们的作者在谋篇布局上往往费尽心思,下足了功夫。
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和《项链》的结尾具有构思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果没有这般“欧·亨利式的结尾”,经典小说的魅力便会大大失去。试想,最后的常春藤叶不是假的,用十年辛勤偿还的项链还是真的,这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和欧·亨利的手笔吗?
《劝学》和《师说》主体部分的逐层对比具有构思美。《劝学》第三段通过“积”和“不积”、“舍”和“不舍”、“躁”和“专”三层对比,说明了学习应该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的态度。《师说》第二段则通过“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于其子”和“于其身”、“士大夫之族”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从师学习态度上的三层对比,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两篇文章的论证结构都给人以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美。
四、语言之美
古人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又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正是他们这种对汉语言文字锤炼的执着精神,以及喷涌而出的才情,我们才得以品尝到一道道由精美的汉字所组成的饕餮大餐。翻看中职语文课本中的经典文章,妙笔生花的佳句比比皆是,尤其是那些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通感等修辞写就的文句,读来余音绕梁。
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我们会发现,无形的音乐居然清晰可见了,它可以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可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又可以是“銀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真是绝了。
古人的文句使我们分不清虚和实、无形和有形,魅力无穷。今人的作品也毫不逊色。
在朱自清笔下,荷花的香不仅可以用鼻子去闻,还可以用耳朵去听,“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月下荷塘中的光和影居然也化成了乐音,“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处通感,一个是化嗅觉为听觉,另一个则是化视觉为听觉,都使人感觉相通,同时刻画又恰到好处,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的语言的局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局限。”
既然如此,发现和欣赏语文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也就等于开阔了我们的世界,不是吗?
参考文献:
[1]张琴.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67-68.
[2]李桃丽.中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初探[J].才智,2014(26):101.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重新审视中职语文课文之美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