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角度阐述了校企共同发挥主体责任,协同培养人才,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工作方面的改革与成效。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半工半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8-0170-01
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以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宗旨,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开创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联动,学生、员工双身份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专业建设内涵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调动企业参与意识是解决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学校“一头热”问题的关键。利用学校是山西省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的平台和多年来与行业企业广泛合作的优势,采取多种订单模式开展人才培养,使企业对校企协同、双赢开展高职教育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几年来,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深度融合,发挥校企双主体地位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人才培养双向联动的良好局面,订单培养模式丰富,订单培养内涵得到深化。(1)“冠名订单”模式即以企业名称冠名班级名称,招生报到学生报名后,企业遴选组班。学生报到时,企业来校向学生做企业介绍、讲解企业文化、提供奖学金,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得到了保障。(2)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时进行,招生实质意义是“订单班”培养模式,签署三方协议,形成企业用人、学生就业共赢机制。(3)“企业班”模式,即企业员工单独招生组班开展学历培养,利用自主招生政策,在企业高中、中职学历员工中招生,开展高职学历教育,“企业班”学生不脱产、不离岗,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也是企业员工培训的新型手段,同时提升了员工学历深造需求,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先后与太重煤机、大同齿轮集团有限公司、江淮重工有限公司合作,以冠名订单班模式培养;与山西澳瑞特公司、山西多智管模合作,“订单班”采取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时进行,企业负担学生学费,保障学生在企业服务年限,同时也保障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天地煤机有限公司、太重煤机、平阳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合作,以“企业班”模式培养学生。
二、打造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围绕生产、技术、管理、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标准。培养规格依照生源有工作经历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对员工能力提高的期望,理论知识结构偏重,注重技术应用性。课程设置依照生源原来专业起点和企业岗位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突出广泛性和统一性,广泛性是指在机械制造业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拓展机械工程领域的相关课程,统一性是指尽管学生基础专业起点不同,要求学习的课程和考核标准是统一的,既满足了学生知识面拓展的需求,又符合企业对员工素质提高的愿望。
课程建设以专业对接产业、学习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开展校企紧密合作,专业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形式灵活多样,引入渗透职业标准与双证书教育。在与合作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过程中,围绕企业用人规格需求,针对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双方组建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通过研讨,归纳、提炼具有反映职业性、过程性和能力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每项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或部分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作任务,依照完成职业行动领域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构建基于工作過程导向的系统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制订教学内容对接岗位标准、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标准。制订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机制体制,落实校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形成周密、详尽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协同开展人才培养
发挥双主体地位和作用,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订单定向培养形式灵活,深化校企双方共同招生,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运行与监督,共同开展考核与评价的“五共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意识,建立办学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在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精神培养。“企业班”以企业为主阵地开展教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学生(学员)进行轮班调整,实行每周2~3天学习。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利用企业生产环境和技术资源优势,企业班学生工作时间不离厂、不脱岗,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全新教学,这种模式既有利于企业生产安排,又有利于学生联系生产实际、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知识学得牢,技能用得上,是一种深受企业欢迎的培养模式,也是学校联合企业、扎根企业、服务企业创新办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企业班”实践环节没有专门安排,但考核标准是根据学生岗位能力由企业作为评价主体。毕业设计环节考核标准要求比普通班较高,是考核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关键,能反映学生工作经验积累和技术应用水平,这一点校企双方已经达成共识。
这种招生机制与培养模式是从校企合作双赢的愿望出发,创新了高职高专招生机制和培养模式,能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改善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结构,能促进企业员工培训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周亚夫,许辰雨.高职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重要性[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校企合作双主体人才培养双联动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