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近年来招生政策的调整,高职学生的特點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进行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因材施教;高效课堂;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98-02
一、课堂现状
当今课堂现状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因为学生没有兴趣;(2)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因为缺少学生的参与;(3)老师讲得多,学生会得少,因为授课内容不够实用。
这几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也是我们需要重点改进的几个方面。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在电工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二、学情分析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还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由于近几年招生政策的调整,学生的结构和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类纷杂,参差不齐。学生中存在高中、职中、中专、“3+2”等多种形式,素质参差不齐。(2)缺乏目标,自制力差。学生普遍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缺乏目标。(3)传统教学,心生倦怠。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心生倦怠甚至是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学模式亟待改革。(4)敏感自我,自尊心强。学生属于典型的“新型人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敏感脆弱,因此对学生要积极鼓励,以增强自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革和尝试:
(一)整合教学内容——够用为度,实用为纲
1.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整合
整合原则:以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根本,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级培养,贯穿于每个学期,每学期的综合能力以学期综合任务(产品制作)为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综合任务进行分解并对应到学期开设的课程及章节中去,如上表所示。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学期之间的过渡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清楚,对学习有了目标和期盼。
2.具体课程内容的整合
学期综合任务不可能完全与课程的章节内容相对应。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务必以岗位能力为核心,适当调整,尽可能实现任务和课程的对应关系,对于任务中未涉及而又相对重要的内容可按照课下作业的形式进行扩展补充。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将电工电子技术内容浓缩为收音机制作、声光报警器、八路竞赛抢答器三个电子产品,每个产品制作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且都涉及相关电子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从而将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常用仪器仪表的操作、工艺设计、工件安装、产品检测和维护等学习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了有效整合,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
(二)改变授课模式——以生为本
1.改思路
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传统而复杂、理论抽象且难懂,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早已丧失了兴趣。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我们确立了以产品制作为核心的教学思路。产品制作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习的载体是产品制作,在产品制作中完成学习;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
在学期开始的首次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心形流水灯等典型小产品的效果展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改流程
在产品制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对教学流程进行了调整,采用倒叙式进行,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此流程中,效果展示在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电路查找和分组阐述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意识。在资料查询和产品制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此时没有专业基础,因此难免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之后再过渡到原理分析,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任务考核阶段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在下文中再进行详述。
3.改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2人一组,按学号依次进行,杜绝自由组合,适当考虑性别搭配,从而有效控制了学生的推诿现象,保证了产品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4.改手段
传统的听讲模式效率最低,我们采用的产品制作模式即是一种典型的做中学,学完再做的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及时性。另外,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评价方式——综合素质
评价方式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能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评价方式的调整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两项内容:效果展示和团队答辩。效果展示要求学生对所做产品能够正确熟练地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答辩对学生的自我展示,语言表达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四、不足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教师应不断学习,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同时要能结合最新的时事政策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体现双创导向。
(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进一步集思广益,不断尝试。
(三)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
实训条件是教学的基本保障,在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沈琪.高等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2015,4(8).
[2]叶坤煌.实践环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机电技术,2011,34(6).
[3]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张海涛.产品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6).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