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地方发展优势,这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要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化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体系,改革教学实施模式,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改革荆楚理工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 键 词]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地域性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063-03
荆楚理工学院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植物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湖北的资源优势、学科教学平台,按照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新开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湖北省“中国农谷”“柴湖战略”的实施,对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中国农谷和柴湖经济发展为宗旨,重新审视并确立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晰了专业服务对象和服务的区域范围,突出了专业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教学改革原则,构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体系。通过改革教学实施模式,使荆楚理工学院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够较好地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要。
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的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和定位
荆楚理工学院位于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荆门,荆门是湖北首个整市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2011年,湖北省以荆门市屈家岭为中心推出中国农谷战略,按照“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思路,着力打造“三区三中心”,即农耕文化展示区、生态农业旅游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南方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推广中心。2013年,柴湖振兴发展省级战略把柴湖变成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中国花城。一时之间植物类人才需求剧烈增长。然而致力于为中国农谷和中国花城发展服务的高等学校的植物科技类专业却为数不多,可谓寥若晨星,而隶属于荆楚理工学院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即是屈指可数中的一个。
由于专业起步晚、底子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远不及周边的兄弟院校。对此,发挥区位办学优势,另辟发展途径,顺理成章。我院周边的众多农业院校都具有长期办学历史,植物生产类的专业培养目标锁定在研究型、理论型、决策型以及兼而有之的复合型等高层次之上。他们不着重,也难顾及专门满足长江中游的农业区广泛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了发挥区位办学优势,我们依据长江带规划纲要和湖北省级战略的目标并结合周边地区区域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大政方针的要求,经过逐一地反复论证研究,最后把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亟待发展的中国农谷和中国花城,并着力为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也是湖北省级战略发展的需要,并能突出我们的区域办学特色。
(二)培养目标的特点
经过反复严格的论证,我们把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我国长江中游等生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掌握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技术、植物遗传改良和植物生产管理等专业技能,具备农产品检测和销售能力,能在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从事科研、生产、管理、检测、推广和销售工作,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与其他高等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比较起来,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明确提出为我国长江中游的生态农业区的农业生产一线培养专业人才,这是众多其他院校同类专业培养目标所没有的。我们认为能够在刚刚起步的农业开发区工作,具有开拓能力和进取精神的专业人员,在环境条件好、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会更好地胜任工作。
2.准确无误地提出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也是目前众多将培养目标定义为多目标、高层次、复合型的院校所不具备的。我们认为通过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積累,学生会进一步发展为管理型、研究型乃至决策型人才。这也是古今中外众多人才成长的道路之一,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才培养锻炼成长的过程。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专业教学和课程改革以及教学环节等活动的规范与行为准则。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工作都是依照重新审定和确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二、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
我们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按照所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一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有计划地进行了改革,并增加了专业限选课和个性化课程。同时为体现区域办学特色,我们的课程设置在满足理论够用的基础上,联系区域农业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欠缺区域性课程教材和参考教材条件下,要求课程教学补充和区域农业相关的案例,注重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促进生态和特色农业发展。
(一)优化理论课程设置,构成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基础能力的夯实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力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强化专业实践技能训练;适当增加选修课程,重在体现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提炼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知识的覆盖面,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构建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个性发展课程(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四大部分。该体系建立农科基础的合理的数理化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结合了生物学知识和必要的农学知识,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需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市场营销知识;开设的个性发展课程,增强了个性化特色,拓宽了专业口径,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技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突出地域性特色的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