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直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调结构、去产能”等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校招的每一个岗位显得尤为重要。从企业招聘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高职毕业生特点、就业意向出发,探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毕业生就业;企业招聘;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9-0146-02
一、引言
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匯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通过百度百科对就业指导的解释可看出,就业指导容易停留在“功利性”的求职技巧、发布就业信息等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有业不就”“有业难就”的局面,改变传统就业指导模式迫在眉睫。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5年相比增加30万人,同时还有上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整体来讲,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信息不足等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而从个人从事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的经历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并不缺乏,主要在于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初次就业存在盲目性。这种不顾客观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以自我为中心、期望值偏高、盲目乐观的择业心态,无非是增加自身就业障碍,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毕业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利用在校业余时间提升哪些工作的必备技能等原因,导致在择业过程中无从选择,在入职后频繁离职,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影响企业到校招聘的信心。本文从毕业生特点入手,研究分析企业需求人才,追本溯源,探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法,调研了云南地区某高职院校2014年、2015年、2016年毕业生,最后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2502份,其中2014年毕业生588份(占比23.50%),2015年毕业生816份(占比32.61%),2016年毕业生1098份(占比43.89%)。旨在通过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系统分析研究相关择业因素对毕业生的影响程度。企业调研,主要通过向校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结合现场座谈形式开展,2016年共收到填写完整的问卷186份,其中,国有企业46家(占比24.73%),三资企业11家(占比5.91%),民营企业129家(占比69.35%),企业问卷主要涉及岗位需求、人才需求、能力条件等,目的在于加强与企业对接,较全面了解企业招聘条件。以就业为导向,将客户需求贯穿于就业指导全过程中,帮助毕业生较全面掌握企业招聘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毕业生求职成功率。
三、毕业生需求分析
(一)毕业生特点
现阶段的高校毕业生基本都属于“90后”,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时期,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苦难的记忆。时代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没有太多生存的压力,使他们更为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追求。所以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虽面临较大的社会压力大,但生存的压力相对较小,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从舒伯生涯发展论来看,大学属于探索期,通过引导学生缩小职业选择范围,并实现职业选择,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工作理念,把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合理的渠道解读给大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入学教育的范畴,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规划自己,合理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就业指导不同于普通的理论课讲授,也不同于实训课,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
(二)择业影响因素分析
初次择业调查中,其影响程度依次为:专业对口(32.05%)、行业发展前景好(27.14%)、个人爱好(25.70%)、晋升空间(17.07%)、待遇好(16.75%)、企业文化(11.03%)、迫于就业压力(7.87%)。第一说明毕业生初次就业主要看中专业对口、发展前景好及个人爱好;第二说明一些企业虽然待遇不错,但未必能吸引毕业生的青睐;第三迫于就业压力而就业的人群较少,说明现阶段的就业指导还是有一定效果,大部分人对就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
离职原因调查中,其影响程度依次为:晋升空间小(27.50%)、待遇差(26.34%)、工作环境差(23.06%)、企业文化(19.34%)、专业不对口(16.75%)、找到更喜欢好的工作(13.15%)、工作辛苦(8.35%)。从离职原因看,毕业生入职以后对于晋升、待遇及工作环境较为看中。而因为工作辛苦而选择辞职的只有8.35%,说明大部分人还是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综合就业前、离职的影响因素,说明对择业影响因素主要为:专业、晋升空间、福利待遇、个人爱好、企业文化;初次择业原因、离职原因前后存在不小差距,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各阶段的选择存在矛盾性。是选择本专业就业,以谋求更快的发展,还是选择自己的爱好,或是选择前景较为广阔的行业等,总是难以均衡,难以取舍。
四、企业需求分析
(一)企业招聘岗位
从调研情况看,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岗位分布为:普通工作人员(44.62%)、一线技术工人(32.80%)、储备干部(33.33%)、技术骨干(16.67%)。表明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主要为技术人员,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高度吻合,招聘储备干部的企业高达33.33%,说明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大有可为。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从企业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