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崭新领域,特别是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时,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莠不齐,要求必须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中职生作为教育的接受主体,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成效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因此,结合传播学受众理论以及接受美学,对影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成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184-02
一、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定势与思想接受的矛盾
中职生往往易于接受那些与其职业价值观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对有悖于自己职业价值观的信息则采取排斥和抵制的态度。在对中职生进行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时,就其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方面来说,如果思想接受的内容偏离他们原本的认知定势,或者和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太远,那么就会容易导致接受主体态度的抵制情绪,接受程度则较低,那么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丧失其原有的意义。
(二)发展需求與接受内容的矛盾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正是这种强烈的动机使接受主体能动地、积极地从事某件事情。中职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亦是如此。接受美学中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对中职生的发展需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内容、形式与中职生期待一致,那么他们就会丧失其接受的兴趣。如果其接受内容、形式超出中职生的期待视野,他们就会积极地接受。因此,如果思想道德教育不符合中职生的期望价值目标,不能满足中职生的内在需求,无法激发他们的需要情感,接受活动就缺乏应有的内驱力,这种教育就会变成外在的、与他们无关的、不能引起任何接受渴求的事情,他们就会对教育采取漠然、抵触、抗拒的态度。[1]
(三)情感效应与理性接受的矛盾
在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中职生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接受活动中占据一席之位,情感体验的正负效应决定着教育接受程度的高低。一般来说,情感产生的正效应会使中职生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而影响接受主体的认知和行为。而情感产生负效应,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双方情感交流的阻塞或断裂,致使对方形成防卫、怀疑、猜忌心理和对立情绪,出现情不通、理不顺、情感相反的现象,任凭教育者苦口婆心地教诲,也不可能达到认同与内化的效果。[2]
逆反心理也是接受主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通常指社会个体对外界引导在态度方面的非常规性质的逆向反应。[3]中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所出现的逆反心理是指中职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它是与教育内容对立、与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背离、与社会发展相反的逆向情绪体验、情绪障碍和行为趋向。
(四)内化整合与外化践行的矛盾
内化整合与外化践行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中职生的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方法上,过去单一的、间断性的、灌输的传统教育方法严重忽视了作为接受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种教育方式只能使中职生仍然凭借直觉、感性进行实践,直觉是他们认识现实的主要工具,因而这种认识总体上是表象感性的综合反映,而不是本质理性的深层次反映。[4]因此,这种理解和实践的层次都比较低。外在灌输的教育方式是不能使中职生从直觉、感性上升到深层次的本质、理性的反映。虽然中职生内化整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但有时如果缺少了外部的助推力,他们还是无法完成外化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完成。
二、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方法
(一)坚持接受主体性与教育主导性相结合
1.构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需求、情感和主体能动性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过去所形成的社会哲学范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方法了。这种单一灌输式、突击间断式的教育方法只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中职生作为未来主体的个体价值。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完成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化的重新建构。
人学范式的教育对象是人,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提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程度时,应该针对中职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情感定势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解放他们的思想束缚,才能使中职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也是满足他们自身个体需要、情感,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
2.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提升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期待视野
在鼓励中职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体性的同时,应该正确处理好尊重接受主体性与教育主导性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将中职生当作“靶子”,也不能因为要鼓励中职生的主体性而一味地把他们当成“上帝”。张琼曾在《道德接受论》中提出了坚持接受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观点,认为研究到的接受主体性目的不是为了迎合道德接受的主体性,而是为了改善、提升道德接受的主体性,使道德接受这个充分体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的指向相吻合。[5]因此,只有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才能提升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期待视野,才能使中职生感到自己的需要被提升,才能促使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对策分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