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普职融通概念是当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内容,现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发展要点。具体剖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开展普职融通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并列举了中等职业教育视角下开展普职融通的一系列的实际困境,基于这些困境,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为普职融通的顺利发展作点贡献。
[关 键 词] 普职融通;必要性与可能性;困境;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0-0005-01
一、发展普职融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发展普职融通的必要性
1.普职等值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界早已提出,对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施行与学术教育地位平等的学位制度,保证“学位等值”,这是实现普职等值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要想实现教育民主化以及教育公平很难。我们大力发展普职融通,就可以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这是一条艰苦的路程,短期内不可能会实现真正的平等,但也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重要课题。
2.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迫切要求
国家的政策明确指出,要依照“终身教育”理念,把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做到开放融合、双向沟通、纵向流动。“职业教育终身化”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内涵,既注重了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又强调了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融通。因此说,职业教育应当与普通教育相融通,结合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实施人的终身教育理念。
(二)发展普职融通的可能性
1.基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角度考虑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的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职业教育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还是要以文化知识作为理论支柱,把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就是量到质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实践证明,普职之间的内部矛盾不再是造成普职分离的根本问题。
2.基于教育哲学的角度考虑
哲学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过程是制造社会财富的唯一手段,所以说,培养人的自力更生的劳动素养是教育界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是提高被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劳动者以及建设者;树立全方位的人才观,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创造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职业教育要想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就必须把“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融为一体。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贯通发展,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发挥。
二、普职融通实施的困境
(一)教育投入的不平衡
不同的教育类型之间发展普职融通的投入是不平衡的,还有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也会产生附加影响。普通教育学校有优良的普教师资,有匹配职教师资,还要增建设备齐全的实训室,普通教育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多。职业学校的教师总数、在校生总数都与普通教育学校有一定差距。
(二)传统观念的束缚
随着国有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施行双向选择就业制度,使大部分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择业困难。所以,虽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中等职业教育遭受着致命性打击,中职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生源。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在实际中与普通教育的地位不具有同等性。
(三)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制约
我国高校是按照考试成绩招生的,成绩达不到普通高校的学生自动分配到职业院校,这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实现普职融通,就要使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两类的课程。中职学生学习一些普通类课程是有利的,但要让普高学生花费一部分时间来学习职业类课程,则是难上加难。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
(一)大力推行弹性学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是实现普职融通,不同的办学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是一个重要举措。落到实际,就是办学主体之间在办学形式上实行弹性学制以及弹性课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在两类学校间的转学来体现个人意志,让模块内选修课程学分之间可有效替补,依据學分值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条件,从而彻底废除传统的固定学制。
(二)实行分层走班制教学
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固定的班级授课形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文化程度及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课程,再由学校结合统计的结果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内容。其实就是依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创建新型的“教”与“学”的组合形式,在固定班传授“公共课”,在流动班传授“分流课”。
(三)健全国家资格体系
国家资格体系应是全包含性的、开放的框架,不仅要将资格证书、文凭、学位纳入其中,还要实现职业教育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不同的教育类型上的自由切换,所以,要建立健全国家资格体系。
四、结束语
现代的职业教育,如果只培养单一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对学生乃至国家而言都属无益。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的技能,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发展普职融通是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周京树.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3]牛淑雅.英国14~19岁教育中的普职融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许亮.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徐宏伟,庞学光.技术认识论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4(17).
[6]邓泽民,王宽.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普职融通的困境与破解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