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卫华
[摘 要] 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不仅能给毕业生提供更高一层教育的机会,而且能不断健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因此,如何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高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3-0044-02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根据中高职阶段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系统培养要求,深入涉及园艺专业相关的企业,调研园艺岗位(群)的种类、规模、人才需求量及在岗人员的职业成长历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地域特点等因素,确定园艺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由行业、企业专家能手、专业带头人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对应的社会职业进行分析,确定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知识的解构与重构,构建园艺专业中高职系统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中、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心智发展规律,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对职业能力进行科学分类,以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据,以职业素质要求作为核心能力,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对课程结构和层次合理划分,校企联手共同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模块化的课程标准,形成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模块三个不同层次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在职业基础模块中,中职阶段主要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8门文化基础课程,占中职阶段课程总学时的41.7%,强调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的培养。高职阶段主要开设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英语、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9门基础课程,强调高职生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职业技能模块中,中职阶段开设了生物学、植物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等4门专业基础课和花卉栽培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园艺产品后处理等4门专业课,侧重于中职生园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职阶段主要开设了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设施园艺(总论)、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4门专业基础课和蔬菜生产技术(各论)、花卉生产技术(各论)、果树栽培与管理(各论)、插花艺术、休闲观光农业等5门专业核心课,侧重于高职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
在职业拓展模塊中,高职阶段开设了园艺商品学、园林辅助设计(CAD)、园林工程招投标与预决算、园林效果图处理技术(PS)、园林工程、园艺机具实训、植物组织培养实训等7门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专业课程,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了学生的就业岗位面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若干门课程累加起来,而是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园艺行业企业标准等,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基于园艺生产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学习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课程的整体化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既考虑高职毕业后的职业岗位需求,又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在这一有机整体中,各门课程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呈现出一种高度的结构特征,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另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硬实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进取精神、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培养。在高职阶段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与国防教育等课程,把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自我约束与责任心、团队沟通能力纳入教学活动中,实现了职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接(见表1)。
二、传统中高职分段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重复度高
比较园艺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植物学、植物栽培环境、园林植物等6~7门课程重复开设,只是课程名称稍有差别。同时,由于目前国家和各地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授课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后学习的专业理论课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甚者中职和高职所选用的教材都是同一本。这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同时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久而久之定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二)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课程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因此,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进入高职后感到学习文化课程颇为吃力,成绩也不理想,尤其是英语课成绩普遍较差。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在高职阶段的学业成绩,而且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就业后的自我提升。
(三)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一级的职业教育类型,因此,在理论上讲,学生在高职阶段应该接受更多更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技能上也应当比中职有更高的提升。然而,由于高职生源结构复杂,普高毕业生升入高职后普遍在文化基础课程上表现优异,但是专业技能课程确是完全没有任何基础,因此,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对普高生来讲断档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中职毕业生虽然文化基础课程基础薄弱、成绩欠佳,但其专业操作技能相比普高毕业生却是相当娴熟,高职的专业技能课对这些学生来讲又难免重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了专业技能课程衔接错位的问题。
三、普高生源高中、高职课程体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中阶段主要开设的是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职业技能课程一片空白,高中和高职间的课程没有任何衔接。但是高中生源文化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植物与植物生理、园艺植物识别与应用等专业基础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开始,利用其良好的学习能力快速夯实专业基础技能,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论
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性、职业性、多元化的体统。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模块化设计课程标准,使技能模块与资格证书相互衔接,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职业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在能力本位的前提下施行学分制,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从刚性的静态衔接转化为柔性的动态衔接,将中职和高职更加巧妙地衔接起来,避免了重复浪费和断档脱节现象的发生,也避免了高职的学科体系倾向。与传统中高职分段培养和普高生源高中、高职课程体系相比,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优化了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
文化基础课程以中职阶段的学习为主,高职阶段主要是英语课程的学习,另外,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用职业英语考试成绩代替英语3.5级的成绩,做到因材施教。
专业课程的学习注重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中职阶段主要安排生物学、植物生长与环境等专业基础课和少量专业课,高职阶段则根据岗位的需求安排了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13门专业课程。另外,中高职阶段虽然都安排了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和果树栽培等专业课程,但是,中职阶段以学习总论为主,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阶段以学习各论为主,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都比中职阶段的要求更高。高职技能课程以中职课程为基础,体现出操作技能方面的延伸和提升,同时尽量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同时也体现出高职的“高”之所在。
(二)拓宽了课程内容,强调了职业技能的拓展培养
中职阶段主要是根据园艺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等岗位需求设置专业课程,高职阶段不仅设置了园艺植物生产与养护管理方面的课程,而且设置了园林绿化工程方面的课程,拓宽了课程内容。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而且拓展了专业技能范围,拓宽了就业岗位面向。
参考文献:
[1]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2]许卫红.校企合作背景下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成因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0(S7).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园艺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有关对比分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