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杰
[摘 要] 职业素质指的是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素质等综合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需要的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健全的人格素质,同时具备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对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的原则,然后研究了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关 键 词] 职业素质本位;高职教育;课程建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4-0126-01
一、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
职业教育主要为生产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显著的区别,所以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在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上,通过大量的企业和行业调研,对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在课程实施上,通过设定相应的职业情境或职业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在课程评价上,以从事该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素质作为评价标准。
(二)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国际职业教育一直采用的原则。国际上,多国职业教育中采用的教育模式都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建构。美国社区大学的职业化教育,会聘用相关职业人员担任专业和课程顾问,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校企双方的合作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1)改变以往闭门造车的课程建构方式,引入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计等工作,提高专业与课程的针对性;(2)在具体课程实施中,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引入企业一线员工、技术人员等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使课程教学与企业工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3)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与企业合作,共同设计、开发和建设课程所需的资料、场地、设备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动态性原则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职业岗位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的职业院校的专业与课程也应不断发展。动态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个体自身素质发展和适应社会和市场对职业人员素质要求变化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建构策略
(一)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基于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较好地适应和胜任就业职业岗位的需求,而且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是检验职业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为了满足“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导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专业设置应依据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规划来确定,及时淘汰不合理专业,课程的建设应该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2)重视课程资源库建设,学校的课程安排往往受时间、场地的影响,不能及时响应市场对人才的新需求,这时可以利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及时开发出能满足市场对职业人员能力需要的相关课程,响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以学生的知能准备为基础
知能准备不仅仅指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还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学习习惯、人际沟通能力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是高考成绩欠佳的学生,所以课程构建时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素质基础和高职课程的衔接,既要考虑基础文化知识的衔接,也要考虑从基础文化知识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2)了解学生的知识、素质基础,充分考虑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3)重视基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
(三)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职业能力分为三个方面:(1)通用性职业能力,(2)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性职业能力,(3)职业发展的提升性职业能力。基于以上三个方面,课程构建时需要开设通用性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考等基础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必须以专业技能为着手点,通过情景教学、项目教学、模块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学懂专业知识,并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
(四)以职业技能训练为重点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是传统的操作型技术工人,而是具有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现代技术型人才。所以在职业技能训练上,学校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培养:(1)改善和完善实训的设施和制度,及时淘汰不合时宜的操作设备,引入符合产业生产现状的设施、设备;(2)紧密对接产业,聘用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紧跟产业的步伐;(3)改变职业技能训练方式,以赛促练,通过多样化的技能竞赛,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
总之,实现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研究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建立健全职业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消极应对,而应该积极有为,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教兴国。
参考文献:
[1]孟景舟.职业教育基础概念的历史溯源[D].天津大学,2012.
[2]徐国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2):146-148.
[3]刘春生,王莉华.建立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思考[J].河 北师范大学學报(教育科学版),2004(4):80-83.
[4]朱雪梅.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演进历程与经验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4(10):55-59.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析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