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瑞蕾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25-0026-02
鉴于教育部2010年提出“卓越计划”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地方高职院校在办学竞争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人才培养的新方法和新范式。而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采用之最,究其原因是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法对接市场、对接岗位、对接应用型就业的需要。
一是高职院校主动求变对接市场,二是市场企业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动机,同时还有政府牵头主导,共同催生出了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模式。本研究样本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以培养“工科卓越工程师”为目标,以地方院校Y院为例,对校企协同育人现状、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方法的实施进行研究。
一、校企协同育人方法是新时期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
必然选择
(一)协同育人的含义
现代大学教育历史中,德国学者HaKen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指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者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由此产生“1+1>2”的协同效果。
(二)校企协作育人的重要性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较之于欧美发达国家萌芽较晚,目前诸如订单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分段(层)培养模式、政府(行业)主导培养模式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照本宣科、课堂与岗位脱节等问题还较为普遍,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校方育人目标以及与企业需求标准错位。Y院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法较好地改善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研究样本Y院校企协作育人的现状
(一)研究样本Y院实施校企协作育人前后的状况
研究样本Y院在未实施校企协作育人前有自主办学专业12个,其中主要以少量管理服务科类和大量师范教育专业构成办学专业结构,办学规模为5000人左右,即师范教育类2各专业,专业个数占比16.6%,在校学生3624人,占全校在校生的70.4%;现代企业管理与服务类专业10个,占专业个数比为83.4%,在校生1823人,占在校生比例为29.6%。
其专业布局的单一性以及专业学生的严重失衡,是不利于健康办学和可持续发展的。
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协作办学后,专业发展到了26个,且创新性地开办工科应用类专业,同时办学规模人数实现了翻番,达到10000多人,即(1)师范教育类专业4个,占专业个数比为15.4%,在校生4690人,占在校生比為44.3%;(2)现代企业管理类专业6个,占专业个数比为23.1%,在校生为1686人,占在校生比为15.9%;(3)现代服务类专业7个,占专业个数比为26.9%,在校生为1860人,占在校生比为17.6%;(4)机械工科应用与软件类专业9个,占专业个数比为24.6%,在校生为2351人,占在校生比为23.2%。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Y院在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协作育人后办学专业结构与专业数、办学规模人数均有了较大的优化和改变。
(二)在学生培养质量方面,以初次就业率进一步深入分析校企协作育人对研究样本Y院的发展作用
通过调查发现,学院对原有专业先后实施了校企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原有专业90%以上订单培养的成果,而在2013年以后新开设的专业均采用的是校企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入学即入职”100%订单培养。
(三)校企协同育人驱动内容
校企协作育人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较多,笔者对研究样本Y院校企合作的19家企业进行了“校企协作驱动内容企业方问卷调查统计”得出如下结果:
企业方关注的前五大合作内容分别是校企双方利润、技术共享与开发、员工后期培训与提升、获得校方技术支持和政府政策导向。最不关心的三大合作内容分别是资金投入、校方领导理念和校方政策支持或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
由此可见,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合作后产生的利润回报和科研技术的合作开发。客观上,合作企业是要进行合作办学专业的设备投入、专业技术人员投入的,甚至还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这些投入成本都比较高,由此导致企业方热情不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不过可喜的是,本案例样本中绝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企业员工的再培训问题,企业主基本上认同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技能提升与企业发展关系密切,这也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土壤和空间。
三、校企协同育人方法的实施
基于本研究样本的现有基础,,参照Y院现行校企合作协议,在坚持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社会主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前提下,笔者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校方、企业方、师生共赢的立体协作模式
校方是教育主体,企业方是客观上的教育参与者和受益人,教师是教育管理具体的执行者,而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消费方。各方均有强烈的利益诉求。平衡和满足各方利益就成了校企协作育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校方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特别是公办学校,客观上不能以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为主导,而是要以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谁为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四个问题为切入口,也就是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教育和管理活动。
2.企业方客观上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根据前面最受关注的三个合作驱动内容,可以深度参与到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质量评价特别是共建科研中心或者技术开发中心的工作中。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发技术成果,并共享技术成果,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教师补短板,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业务能力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在校企协作育人的合作模式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验和具体管理细节,这对“双师型”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极其有利,甚至教师可以直接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入股,直接参与到市场中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新形势下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浅谈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