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 本文字数:2474
[摘 要] 类比是语言创造的原则。类比构词是世界各国语言中共存的语言现象。作为一种十分灵便、富有衍生力的构词法,它运用频繁,新词不断涌现,颇为引人注目。试以汉语中的例词,从不同角度探讨该构词法形成新词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与仿拟修辞的异同。
[关 键 词] 类比造词;汉语;仿拟修辞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90-02
一、关于类比构词
类比,也称类推,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的形式”[1]。作为语言创造的原则,类比是一种世界各国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一种语言的历史都显示出许多类比的事实。运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构词,称为类推构词,也有叫仿词式构词。这种构词法主要在语义上对某个原型词进行联想类比,替换原型词中某个词素,仿造出与之对应或近似的新词。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现象,使我们必须不断创造出相应的新词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而依靠现有语言系统的材料创造新词的类比构词就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需要。我们可以在汉语现有的词汇中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如由“寿星”类比而成的“歌星”“影星”“明星”“童星”“球星”等各种“星”,由“空姐”类比而成的“空嫂”“邮嫂”“乘嫂”“警嫂”等各种各样的“嫂”。类似这样由类比而产生的新词大量繁殖和留存,约占新词总词汇量的十分之一[2]。它们的大量涌现使语言的表达力加强了,形式丰富了,更趋于生活化了。
二、汉语新词中的类比
近年来,汉语新词大量涌现,通过对其分析大致可以看出,汉语中的类比新词常见的有以下幾种类型:
(一)色彩类比
色彩类比主要是把既定习语中相应的颜色词用另外一个颜色词来取代,或者保留颜色词替换另外一个词素,以满足某一特定场合的需要,构成新词。在汉语中,部分颜色词往往和一些抽象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因而这样构成的词也就具一定的文化内涵。
汉语中色彩类比十分普遍,“白领/蓝领”可以算是最能体现色彩类比的例子了。而且除了原来“白领/蓝领”可以用来区分脑力和体力劳动者,还出现了灰领(指服务性行业的职工)、粉领(指职业妇女)以及金领(指高级专业人士)。
“黑”与“白”作为一对相对反义词,分别代表着夜晚与光明、肮脏与清白。介于二者之间的“灰”就被赋予了不清不白的含义。相应的,与“黑”“白”“灰”搭配的词也就营运而生,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除了最初的“黑名单”“黑市”“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等,之后又在此基础上派生出“黑社会”“黑道”和“白道”“黑户”“黑话”“黑幕”等更多的词,近年来还出现了非法营运的“黑车”、研究智取计算机安全系统的“黑客”、收受贿赂后教练吹响的“黑哨”等。
再比如,现在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准,“绿”代表了健康无污染,于是很多“绿色”词应运而生:印度粮食产量“绿色革命”,日本与加拿大联手制定防止地球变暖的“绿色计划”,用于防止环境污染的“绿色投资”“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标志”等不一而足。
(二)借代类比
外来词的借用和推广上,我们也能看到类比所起到的作用。传统的外来词的借用多半是单独引进的,而现代汉语中许多新近借用的外来词则往往在类比的作用下成为一种类词缀,具有构词能力,并以该词为中心形成了一批具有共同属性的家族词群。
例如,“酒吧”是英语“bar”的音译词,我们在借过来后又加上表类别的“酒”字以便于理解。现在“吧”已经成为汉语中的一个构词语素,人们不但已经习惯它的存在,还顺便运用类比构词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吧”。供人电脑上网的“网吧”曾一度开遍大街小巷,饮品店以售卖果汁为主就称为“果汁吧”,书店摆张桌子可以坐下来读书就叫“书吧”,茶馆摇身一变成了“茶吧”,提供材料并指导客人自己制作糕饼的“自助西饼吧”,还有“迪吧”“影吧”“棋吧”“布吧”“沙吧”“陶吧”等“吧”。而且可以预见的是,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类比构词创造出的带“吧”新词。
美国生产的饮料“Coca Cola”在进入中国后被音译为“可口可乐”。这个音译比较好听,让人听到就会产生一种喝起来“可口”喝了之后“可乐”的联想,因而该饮料十分畅销,市场上随之出现了许多类似饮料,“可乐”成了这类饮料的总名称。不仅有外国的“百事可乐”,而且出现了很多中国版的“可乐”,如“天府可乐”“非常可乐”“汾煌可乐”“欢廷可乐”等。
再如,英语“Show”原本是“表演、炫耀”的意思,港台在翻译的时候选用了“秀”这个含有一定“表现”义的词作为它的音译。这个词本来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意思是“展览、演出”等。翻译成“秀”后虽然仍有动词用法,如“秀一下”,但更多的是作为名词来使用,例如表演就说成“作秀”,于是汉语中一下子又类比出了一系列的“秀”词,如“时装秀”“模特秀”“模仿秀”“脱口秀”等词语,还有专门在茶馆里表演的“茶秀”等。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的士”本是音译自英语的“Taxi”,汉语将之缩略成一个“的”,然后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的词:“面的”“摩的”“打的”“的哥”“的姐”等。“巴士”本是借自英语的“bus”,人们将其缩略成“巴”,并按大小分出了“大巴”“中巴”“小巴”等。
(三)近义类比
近义类比是指根据类比词之间的近似点,由此及彼类比出新词。例如,我们汉语中的“坛”最早是指祭祀等使用的土石筑成的高台,对这个含义进行扩展,就可以用来指称普通的用土堆成的平台,,于是有了“花坛”一词。再后来更是扩展到用于指称活动的场所或者是舆论的阵地,于是“神坛”“法坛”“文坛”“乐坛”“曲坛”“歌坛”等应运而生。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汉语类比新词试析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