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阳 本文字数:2602
[摘 要] 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着手点,是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正确地引导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成长、成人、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此讨论我国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构建由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四位一体”框架,全方位阐述大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针对正处于成年前期这个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和思想方面的变化,提出几点关于加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对策。
[关 键 词] 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68-02
习惯是一种自觉的、长时间发挥作用并指导人类语言、思想、情绪进而控制性格并决定命运的固定化模式。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如今,大学校园中却出现了种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上课迟到早退、活动态度消极、作业弄虚作假、衣冠不整等不礼貌、不文明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严格规范校园规章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过去高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失偏颇,将学生个人成绩的提高放在首位,忽略了行为习惯在提高素质教育方面的基础作用。叶圣陶先生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曾这样指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其目的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其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这些观点仍使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受益,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持久的过程,是大学生在当下和未来需要不断印证和实践的事情。
一、大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以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都属于“95后”,且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衣、食、住、行等生活各个方面已习惯性地被父母包办,而家庭生活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却导致学生虽然已进入大学,但却没有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与大学宿舍舍友、班级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缺乏集体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差、不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等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近些年,屡禁不止的“校园贷”事件反映出一些大学生爱慕虚荣、功利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一面。如果大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心存感恩”的内在素质,相信今后与大学生有关的违规事件会大幅度减少。
(二)“得过且过”心态局部存在
一些大学生难以对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不善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总结,导致在处理相似问题上不断地跌倒、失败,但却不知从根源上寻找关键所在。在我国继续迈向教育强国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对教学的要求已经从学生课堂的到课率逐渐转向学生听课的“抬头率”。一些大学生面对教师的课堂要求,碍于平时成绩的考核按时上课,但并未认真听课。学生虽然改善了到课情况,但实际的听课质量却不容乐观,将自己的成绩保持在及格线边缘。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局限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事业乃至爱情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三)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知与实践脱节
大学校园是培养青年学子成长成人成才的地方,是梦想的摇篮,是实现理想的地方。大学阶段不仅教授学生学会用知识武装自己,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形象地说:“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大学生作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具有明辨是非、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本质区别的能力。但是,部分青年缺乏对真善美的实践能力,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积极性
大学是独立的个人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阶段,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每个学生对自己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下,部分大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有强烈的消极态度,把进入大学校园当作全部的理想和追求,而进入校园后,未及时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生活方式单调、性格逐渐孤僻。同时,,部分大学生看样学样的趋势却日益凸显,对于他人的不文明行为习惯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是跟风效仿,从偶尔的迟到早退发展为习惯性的旷课缺勤。可见,提升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是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基础。
(二)家庭对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
在学生基本都是“95后”的大学校园里,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家庭的溺爱式培养也逐渐在校园中显现,诸多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不够重视,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态度、谈吐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研究发现,长期缺乏父母看管与监督的孩子,更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长期处于家庭氛围不和谐环境的孩子,更易表现出心理承受力差、情感脆弱、内心敏感。而工作相对繁忙的父母平日对孩子关注时间较少,为了弥补内心的遗憾多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但这种方法与花时间和精力在孩子情感上的照顾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起着基本的指导作用。
(三)学校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缺乏统一管理
校园是实施行为引导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时代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性格和品德的塑造及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当下诸多高校将丰富的资源和精力仅投入对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误认为“分数高等于素质高”,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方面,部分院校对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缺乏相应的宣传与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自由散漫,行为举止不当,常常在图书馆等安静场所中嬉笑打骂。在党团建设方面,部分党支部、团支部对积极分子的推荐缺乏行为习惯方面的认定,在校园中,仍然存在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在校园内吸烟等不文明行为。此外,学校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评判标准及惩罚措施,同时也忽视了教师、辅导员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模范作用。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析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4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