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发送到桌面 | 新课程征稿函下载 | 万方网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杂志下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措

2019-08-29  |  所属栏目: 来稿选登  |  阅读次数: 

作者:孟金龙 本文字数:2476
  [摘           要]  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加速推进,社会经济的工业化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主要阵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高职教育的资金、物力和人才的投入。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让高职院校为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必须要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其中对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是创新、改革、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关    键   词]  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232-02
   社会主义新时代工业进程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需要更多拥有较强理论知识且又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就代表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和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虽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果,但是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教学质量、效率和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地应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升我国高职教育水平。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体现是“职业性”,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整体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有教育界的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根据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进行主动的学习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成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为了体现高职院校人才教育模式的整体职业性,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考核评价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充分体现职业性原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营造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环境,最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工学结合教学方针的落实。
   现在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培养方式,也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整体掌握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让学生更加了解本专业的就业行情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中,提升自身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专业能力、技术水平和社会责任的全面发展,实现德才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叫“三明治教育”“半工半读”,它是将理论知识、技术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它有学校、学生和企业三个主体。工学结合是以职业为导向,把学校的校园学习环境和资源同校外企业工作相结合并且贯穿于整个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拥有“学生”和“职业人”两个身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面对社会就业时拥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应用已经很久,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半工半读”的模式。近年来,我国着重向德国学习了很多有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但是在我国高职院校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高职教育从业者普遍认为“工学结合”应当是在中职院校中应用,高职教育还是要重视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学习。其次,高等职业院校的市场灵敏度不高,并且市场主体意识弱,在当前市场就业中竞争主动性不足,并且企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感兴趣。最后,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存在时间矛盾,实践课和理论课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实训条件、师资力量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要求。
   二、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1.根据校企合作优化高职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要,课程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整体上要体现职业性特征,并根据每一个专业的实践时间进行转化,重视职业经验的选择和编排,从而开发出富有较强的职业性的教材。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者要对从事某一专业的岗位群体进行调研,把每一个专业的岗位需要、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等一一列举,并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分析,最后开发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高职课程设置要体现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并且能够充分体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时还要秉持“岗位技能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遵循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并且要符合从初学者到技术专家的进步规律。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底盘的拆装与检修、电控设备拆装与检修、电气设备拆装与检修、汽车综合故障排除等综合技能,并将全部相关教学科目穿插在企业实践学习中,做好课程设置,安排工作。
   2.建立充足的实训基地,保证每一个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构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践措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4963.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5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6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5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3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首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延期通知
  • 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期刊现代职业教育杂
  • 《新课程》《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字数和出刊时
  • 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简介投稿须知
  • 《新课程学习》是省级期刊还是?知网收录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上旬中旬下旬安排方向
  • 山西省教育厅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 新课程杂志论文借鉴率要求

最新文章

  •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创新服务延伸探索
  •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研
  • 图书资料如何做好动态管理
  •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与有效措施
  •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初探
  •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的必要性初探
  • 职业技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工作探析
  • 论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浅谈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定格动画电影的材料应用形态研究
  • 柏格森时间观念认识论意义及其对意识流小说影
  • 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延伸探究
  •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路径探析
  • 论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 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万方网论文检测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5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征稿进度
  • 投稿须知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