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华芳 本文字数:2773
[摘 要] 图画故事是幼儿园早期阅读最好的材料,是儿童进入阅读世界最早的文学样式,对儿童形成独立阅读习惯意义重大。图画故事的叙事逻辑是图画故事组合叙事要素的方式,包含文字叙事逻辑、图画叙事逻辑。图画故事的叙事逻辑有特殊的导向功能,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表达故事,对儿童语言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 键 词] 图画故事;叙事逻辑;语言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054-02
图画故事是将文字和图画组合在一起,运用文字和图画的交织来共同叙述故事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图画故事将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能吸引不能阅读的年幼儿童去倾听,去构建文字的意义,因此成为幼儿园早期阅读首选的材料。图画故事具备很强的叙事功能,它依托“一连串图画和少量文字”进行叙事,文字和图画为叙事的主要元素,共同目标就是讲述故事,形成一定的叙事逻辑。优秀的图画故事必定有较强的叙事逻辑。精彩的文字形成一个故事;丰富的图片,能读到一个故事;图文结合对照形成完整的故事。
对叙事逻辑的研究是20世纪中叶才开始的,以法国叙事学家科罗德·布雷蒙(C.Bremond)和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为代表,提出“叙事序列”和“功能”的概念,研究功能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故事的叙事结构取决于对功能(角色行为)的设定,而这些设定是有一定规律的。叙事逻辑就是组合叙事要素的方法和规律,在图画故事中,主要通过叙事结构来体现。结构化本身是一种逻辑化,在图画故事中的结构化表现为时间序列性、空间结构性、人物关系性等。
一、文字中的叙事逻辑:以“三幕式”过程叙述为主线
(一)“三幕式”叙事逻辑思路
图画故事的文字叙述最能体现故事叙事的完整性,具备一定的叙事逻辑性。文字叙述主要交代故事的线索,描述图画不能表现出来的故事背景、对话、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不能表现的其他内容,如时间、概念等。从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的话,图画故事的文字一般以“开头、中间、结尾”的“三幕式”的逻辑思路展开。开头为第一幕,主要引介角色和问题;中间为第二幕,主要讲角色采取的行动及行动遭遇失败;结尾是第三幕,问题真正解决。如曾入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的作品乌尔苏拉·琼斯的作品《巫婆的孩子》中的文字部分。
“在一个刮着大风的日子,巫婆的三个孩子来到了公园。”这是故事的开头,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接着下一页就是:“鸽子和松鼠都说,小心,巫婆的孩子来了,有麻烦啦。”的确,巫婆的孩子来了,这意味着:麻烦来了!这里就是第一幕,角色和问题都被引介出来了。
“巫婆的孩子买了冰激凌,大哥二姐各买了两个,三妹买了三个。”事情的发展是平稳的,麻烦没有出现,一切都很正常。“巫婆的孩子来到公园,走到池塘边,看到小美在玩帆船。小美的帆船被吹翻了。小美大叫起来,谁来救救小船,它就要沉下去啦。”意外出现,这预示着麻烦即将到来。接着,巫婆的孩子们上演英雄救美的好戏。“大哥把小美变成了一只青蛙,让青蛙跳下水去救小船。小船救上来了,小美让大哥把她变回原来的样子,,大哥却没办法。”麻烦出现了。“接着二姐又把树林变成了巨大的皇宫,把鸽子变成胖胖的仆人,把松鼠变成帅气的士兵,把冰激凌车变成金色的南瓜马车,把冰激凌小姐变成一位公主。巫婆的孩子让公主去亲那只青蛙,青蛙立刻变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可是小美不想变成王子,要求二姐把他们都变回去,可二姐也没有办法。”二姐的魔法使麻烦再升级,公园乱成一团。“三妹不停地笑着,她说会一个小小的魔法,于是,张大了嘴巴大叫一声:妈妈……”这一部分是图画故事的第二幕,主角们采取行动了,可是行动变成了麻烦,遭遇了失败。
“巫婆骑着扫把,从云层中飞来了。她把一切都变了回去。然后,巫婆和她的孩子一起乘着扫帚回家去喝下午茶。”这是故事的第三幕,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形成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二)叙事逻辑的序列关系
结合《巫婆的孩子》不难发现,图画故事的文字受一定叙事逻辑的支配,它具有一定的内在序列关系。这种关系或表现为“过程式+递进式”的联合,即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加入合理的想象,行动逐步升级,曲折表现事件发展的过程,它能够满足幼儿的叙事期待;或表现为“过程式+并列式”的联合,即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并列三个或三个以上类似的情节,这同样能够满足讲述者的叙事需要。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文字:母鸡萝丝去散步,她穿过院子、绕过池塘、翻过干草垛、经过磨坊、钻过栅栏、走过蜜蜂房、按时回家去吃饭。它的内在序列关系就是“过程式+并列式”的联合。不管是过程式、递进式还是并列式,它都是连贯的,一般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以一事为线索,连贯叙述。
二、图画中的叙事逻辑:以视觉空间轴线为轨迹
图画叙事由来已久,在历朝历代的故事画中均有体现,如敦煌壁画等,这些图画作为视觉载体,传承着人类文明。图画故事由一连串的图画组成,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具有文字不具备的功能,是图画故事的核心所在,承担着叙述故事内涵的作用。
(一)视点推动
视点是绘画的概念,西洋画把作者(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定为一点,叫作视点,其他物体的主线都以此排布。图画故事的视点就是读者视线的中心,这一中心往往是故事的主角,通过视点的移动来推进读者的阅读顺序,引导画面的叙事进程。如《巫婆的孩子》,整个故事围绕巫婆的三个孩子展开,因此开篇的视点就是三个孩子的横空出世,当然,三个小巫的形象也颠覆了以往的刻板形象,他们被描绘成洋葱头的可爱模样,这是主角的视点。随着故事的发展,作者还布局了其他的视点:当小美的船被吹到了河里,视点就转换成了小美;当大哥用魔法把小美变成了青蛙,二姐用魔法把公园里的树林变成皇宫以及把动物变成仆人、士兵、南瓜馬车和公主的时候,视点也就切换成了被变成的这些形象。视点转换就像空间轨迹,表现故事中的人物间的关联,推动故事叙事的进展;同时将读者带入故事,感受故事的发展和变化。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图画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