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杂志社官网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发送到桌面 | 新课程征稿函下载 | 万方网查重

  • 新课程主页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目录
  • 刊号信息
  • 万方网查重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征稿启事
  • 《新课程》杂志论文投稿前查重
  • 新课程杂志下半年版面收稿中
  • 《新课程》杂志2021年全年目录汇总
  • 2021年全年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汇总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知网收录页面截图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网址是什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调整为两个版起发
  • 2018年《新课程》杂志调整为只安排整版论
  • 《新课程》杂志刊号、《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投稿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新课程杂志首页 > 来稿选登 > 正文

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师生主体性认同及其构建策

2020-05-07  |  所属栏目: 来稿选登  |  阅读次数: 

作者:杨杰 张玲 本文字数:2498
  [摘           要]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同及其构建至关重要。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同是指主体与特定场域环境的互动而体验到的对自我的认可和支持,包括个体、关系和集体三个层面,并具有助力个体成长和反哺高校促发展的双重价值表现。高校师生主体性认同的构建可从主体与组织两个视角着手,前者包括积极参与民主生活、创设自我价值的实践途径并付诸实践、用心打造与他者的关系等提升个体性或关系性的主体性认同措施,后者包括增加职工福利、关注师生个体发展、构建匹配意义系统、增强社会影响力等提升集体性主体性认同措施。
  [关    键   词]  高水平大学建设;主体性认同;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5-0318-02
   2015年8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行之有效地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东南大学易红指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1],华中师范大学曹青林剖析了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逻辑[2],云南大学的董云川等指出可基于社会资本生产的特点建构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框架[3],燕山大学刘宏民指出校训和学校精神是学校的文化内核与办学定位的高度概括,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指引着方向[4],北京大学的郭丛斌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中国高校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学术体制[5]。
   细分以上学者的研究,可将其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类认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制度机制的创新,另一类则认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也有学者对两类观点进行了融合,如易红指出高校间的竞争已不只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竞争,更是制度的竞争,虽重中之重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制度安排并不是简单化为规章制度,更需塑造“为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1]。由此,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知。
   但是,高水平大学建设仅仅依托制度创新、共同价值观的打造并不完整,尚需得到“广大师生的共同认可”,这不仅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体因素,,也是其核心对象。为此,需对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同及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之间的关联及其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新思路。
   一、高校师生主体性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老师和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的主体。因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每一位师生的认可与努力,尤其是基于主体性认同而成的积极作为。主体性认同是主体基于存在于一定组织系统、发展环境中的复杂体验而生成的自我认同,这意味着主体性的自我认同并非内在封闭的单维度自我体验。正如Brewer等学者将个体的自我概念分为个体自我概念、关系自我概念和集体自我概念[6],Sedikides和Brewer进一步明确的提出可将自我分为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7]。主体性认同可以解构为在个体层面、关系层面、集体层面形成的自我认同。于高水平大学建设而言,师生的主体性则是教师与学生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所展现的主人翁意识和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以及师生在各自的教学科研生涯、学习研究生涯中,基于主体与特定场域环境的互动而体验到的对自我的认可和支持,亦具有个体、关系、集体等多维丰富内涵。
   个体层面的主体性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生理特质,诸如能力、性格、品质、知识等的认同。而个体作为高校师生的身份特征,致使其个体自我认同除了一般性特质以外,更具有其特定的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的独特内容。如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与成就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自我认同,而学习研究方面的能力与表现则成为影响学生自我认同的核心因素。
   关系层面的主体性认同,指个人与重要他人(比如亲人)的关系所形成的自我认同,而认同状态往往取决于关系的和谐亲密状态。具象到身处高校系统的师生,其所面对的重要关系包括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当高校师生在于与他人相处过程中,体会到同事间的合作与共赢、同学间的关爱与互助、师生间的引领与敬重,并在关系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认可。
   集体层面的主体性认同,指个体在所属集体的自我归类中所表达的自我表征。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文化、重视集体文化,这种理念渗透在每一位中国民众的心中,于是国人便在不知不觉中追求着集体身份的确认,亦即集体层面的主体性认同在自我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是师生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集体,高水平大学的制度、文化建设及其在社会上的角色和声望会在个体身上产生效应,产生诸如特定学校的身份象征、集体自豪感等認同性感受。
   二、高校师生主体性认同的价值表现
   从价值角度来看,主体性认同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将有效地引领个体,促进个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8]。其二是对集体的促进。首先基于集体而成的具有社会性的认同和由此产生的社会身份,影响着一个群体的参照记忆成绩。而社会认同程度和社会身份越高,相应群体回忆率越高,该团体的凝聚力越高[9]。因此,高校师生的主体性认同亦具有双重价值:

相关阅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的师生主体性认同及其构建策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6439.html

新课程杂志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6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5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3年1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4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3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2期作者目录
  • 新课程杂志2022年41期作者目录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6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5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4期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2023年13期目录

其他人正在浏览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上旬中旬下旬安排方向
  • 山西教育教辅传媒集团主办期刊现代职业教育杂
  • 山西省教育厅行政许可(审批)制度
  • 现代职业教育期刊简介投稿须知
  • 《新课程学习》是省级期刊还是?知网收录吗?
  • 新课程杂志论文借鉴率要求
  • 首届“丹青少年中国书画大赛”延期通知
  • 《新课程》《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字数和出刊时

最新文章

  • 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与人文化建设
  •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创新服务延伸探索
  •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 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高校档案利用服务的创新研
  • 图书资料如何做好动态管理
  • 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的意义与有效措施
  • 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 城市低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初探
  • 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并存的必要性初探
  • 职业技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工作探析
  • 论如何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 浅谈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定格动画电影的材料应用形态研究
  • 柏格森时间观念认识论意义及其对意识流小说影
  • 新时代下博物馆展览延伸探究
  • 网络信息如何在图书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路径探析
  • 论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
  • 关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新课程 | 《新课程》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目录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官网 | 新课程杂志征稿函
现代职业教育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在线投稿 | 万方网论文检测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征稿函 | sitemap

Copyright © 2025 新课程杂志社 www.xinkecheng.cn

  • 征稿进度
  • 投稿须知
  •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