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列为供给侧改革任务前两位,加快制造业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培养制造业匠人型人才,,平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供需发展,助推优质校建设,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职业院校应针对专业改革进行升级与调整。通过阐述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与现状,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升级与调整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供给侧结构改革;职业院校;专业升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84-02
经济学家舒尔茨说:“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政府作用的发挥,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市场资源配置与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我国工业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得到提升。因此,职业教育院校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主要源头,应针对专业升级与调整进行策略性优化,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使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的结构变化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化高效能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与现状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力来源于调整经济结构,使创新、资本、土地、制度创造、专业技术、劳动力等供给侧改革要素得以优化配置,在实施投资、消费、出口三种主要供给侧改革方式中,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数量的增长。
(一)概念
供给侧结构改革指的是运用增量改革的策略实行最大化调整,以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开源疏流。促使经济发展在可持续迅速增长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优化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投融资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消费结构;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民间活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使国民经济结构得到有效整合、产业质量与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交易成本得到节省、消费品的不断升级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以增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能力、提高有效经济的总量、实现公平的分配。在消费成为生产力的同时,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协调整合、绿色生态、开放合作、资源共享的新态势。
(二)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的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结构。教育性企业逐渐增加对培养企业型专业技能人才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且已深植于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于办学过程中。然而发展态势却极不稳定,亟须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以促进企业与人才的高效率发展。(2)人才结构。由于学生的学情各异,导致学习成绩、人才专业化等级参差不齐,企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问题。(3)管理结构。管理体制的科学实施,可以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按照行业要求办学、按照企业需求的岗位开展教育培养计划,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因此,管理结构的构建与逐步完善是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职业教育的纲领性主线。
二、基于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职业院校专业升级与调整研究
为了适应市场性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教学中,很多职业教育院校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性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缓解了供需矛盾,使职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了理论实践化、技术专业化、人才职业化的有效提升。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适应过程中,职业院校的专业升级与调整方案可以从工学一体、专业资历评定、结构调整三方面着手。
(一)工学一体化,构建企业型教育体系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一体化”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的贯彻与应用。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企业型教育体系的构建、实施与指导,工学结合使职业院校的学习体系以团体为學习单位,团体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这要求学生既有合作的能力,也要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教师在课程教学指导中,对学生的企业型教育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具备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教育性企业需要企业型教育来支撑与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可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院校专业人才素养的提高。
(二)思维整合化,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
市场化发展炽盛的德国职业教育采取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指的是整个专业培训过程是在工厂所在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简称为BBS)同步进行,职业教育内容分为三大类:(1)商业类,如国际贸易、秘书、会计等。(2)技术类,如汽车、机械、电器等。(3)服务类,如烹饪、理发师等,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创新化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升级化的一个系统化工程,工业制造化的发展需要的是协同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院校的校内协同创新提供的是跨学科的教育培养,通过搭建跨学科的教学中心、实验中心、研究中心等形式的教育平台,组织不同职业院校与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并开设公开性的跨学科选修课程。以打好创新所需要的科学知识结构基础,培养学生以整体组合的思维思考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构建综合化、整体化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学习效率。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旨在依托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优势紧密结合,适合于集中力量突破专业学科的重点与难点,攻破企业专业技术的核心关键点。从而实现专业升级后的多学科协作、多团队合作、多技术集成、多角度思维的工程师型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职业人才培养。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关于供给侧改革下职业院校专业升级与调整的思考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