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采用多种方式教学,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合作学習能够让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情境中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打开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现阶段的教学不能像以前那样只重视知识的讲解,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问题的能力。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课堂还存在一系列问题,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个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是一个过程,相对于受教者,教师的身份就是施教者。教师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合作学习能够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下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系列化,将原本繁琐的知识简明化。因此,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合理掌握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真正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初中历史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我们通过对初中历史课本的学习主要是让中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就目前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教师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创设多种情境,以便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进行素质教育就成了初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2]。就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只要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就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说还比较落后,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也主要靠课后相关练习的完成以及教师的指导,根本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学习,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难以形成系统性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正确的历史观。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将素质教育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实际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和讨论的环境下学习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合理利用合作学习,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理念
1.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学生通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来理解、探讨历史和现实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改变传统理念首先要建立新型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前那种以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是领航员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实时跟踪,适当地给学生相应的评价。教师改变传统理念要增加教师本身的亲和力,在人格上尊重、关心学生,将学生当做是自己的小孩子看待,不管学生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犯错都要加以理解和询问,不可以置之不理或者妄下结论。
2.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应该成为课堂的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能够完成探索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选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需要鼓励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性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不断地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不断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需要发展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二)合理进行合作学习,要合理进行小组分配
1.合作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成功的分组能够有效促进合作学习的进行。合理的分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讨论和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课堂有效性。合理地分组需要坚持合作性原则和竞争性原则,这两个原则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它们却是相辅相成的。竞争性原则是指在分组时,每个组都安排具有竞争意识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整个小组充满活力,积极地参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在坚持竞争性原则的前提下,同样也要坚持合作性原则,一个小组火车头有了,其他组员也必不可少。小组合作必须发挥整个小组的力量,让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作用完成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分组时注意学生能力的搭配。
2.小组分配应根据班级人数分成4—6组为宜,在搭档小组成员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的个人意向,把握主动权。教师在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情况,科学的分组方法是将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做到组内成员能够进行优势互补,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合作任务[3]。当一个小组成立以后,必须先解决学生的分工,让组内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职责。这种组内分工一般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分工,让学生在对组员相互了解的情况下明确相关职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评价学生的分组与工作,避免出现散漫和分工不明确的局面。当一个合作小组成立时,在一段时间内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出现各小组发展很不平衡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了解到的情况适当地进行组内和组际之间的调整,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色,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探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