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全面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深化改革中更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协同探究能力,“微共体”模式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带动体育学科发展,在其视阈下,反思当前体育课程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微共体”带动下的学科改革引导转变体育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微共体;小学体育;评价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教育也正不断督促各学科以满足社会需求、个人发展等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方向。就小学体育课程来说,其课程价值包括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收获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几方面,细分至知识层面,,除基本知识与基本运动技能外,新课标还特别注重了安全防范能力、野外求生能力与科学的体育健康观[1]。可以看出,“以生为本”的原则、“终身体育”的理念正渗透至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与其相匹配的评价模式,包括评价内容、方式、标准等也需匹配完善。
一、小学体育学科评价误区
根据上述新课标对于小学体育内容的深化,其评价内容也在原有“知识、体能、技能”基础上增加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共六方面内容,但纵观当前小学体育教育评价模式,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评价内容忽视发展目标
新课标对于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也让更多教育者开始反思评价模式的匹配程度。在评价内容上,更多注重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往往忽视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与目标的升华,尤其是对终身体育意识、实用安全技能的学习评价远远不够,评价内容的缺失也折射出当前小学体育教育学习内容的缺失,这种体现情感学习目标内容与评价的缺失,将对学生全面发展造成意识和行动上的双重不足,让学生丧失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欠缺维度考量
评价方式存在两种维度,一是评价方法,二是评价标准[2]。首先,评价方法也如上文所述,在内容与目标上的缺失,影响到体育考核方法存在单一性,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绝对标准”,如运动成绩与笔试分数,检验出的并不能和真正的运动能力相对应,往往还会打击部分运动能力尚未被开发的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其二,以評价方法延伸出的评价标准也较为单一,即考核的内容、被考核的对象,采取统一标准,但这就与课标要求的“全面发展水平”相悖,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能力发展。同时,体育教育作为活动性课程,考核影响因素较多,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生的多向关系,对于个人评价,也应让更多方参与进来,尽量消除不确定因素对于学生体育能力评定的影响,让学生的努力与态度能被关注。
(三)评价主体认知过程错位
课程考核主体是学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应当延续至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获得。因此,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技能与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涉及符合个人发展的体育意识、合作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学生作为评定主体,地位应更加突出。
(四)评价功能脱离发展要求
对课程进行评价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完善学习内容,查找不足以便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价值,但当前考核功能仍存在“为了考核而考核”,忽视了课程发展要求,更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指向,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微共体”初探
基于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理论,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教育界正着力推崇“微型学习共同体”,简称“微共体”,组织开展学习活动。
微共体,指教师、学生与家长在相同的学习目标愿景中,基于一定原则,自主或引导伙伴合作而形成的学习团队,学习团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驱动下,形成相互协作、相互倾听、相互促进的氛围,为提升学生探索求知能力而共同奋斗[3]。以微共体为载体,既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又能在协作中提升情感能力,符合现代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微共体”下体育学习优势
基于“微共体”,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如下操作优势:
(一)成团——明确学习行为真主体
首先,教师以课堂表现、学生意愿以及通过观察、家访、跨学科交流等途径,认真分析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共性与个体差异,根据课标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将学生进行分组,从而以学校—家庭—学生为串联的微型学习共同体形成,在体育课堂中,按照分组进行站队,并推选出组长。
“微共体”的形成,是以学生为基础进行评估的成果,在后续实践过程中,也同样确定其主体地位,这在操作过程中可表现为师生角色互换、学生体育讲堂等形式,无外乎是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进行学习内容选择、目标确立,在学校的分层指导下,家庭与学生,在不同场域内形成多角度交流,既能充分表达又能汲取聆听,这对于学生在除体能、书面知识以外更深层能力有着极大影响,体育精神、锻炼意识也正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二)目标——确立愿景抱团共成长
“微共体”下的成员体育能力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习目标进行引导后实现确立,更重要的是,让学习目标中包含更丰富、更利于激发运动积极性的内容[4]。
1.凸显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能力,是当前体育教育特别提倡的核心素养内容,而“微共体”形成的基础,是要鼓励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在自主探究后,再与共同体成员进行讨论解疑。
2.强调共同发展
“微共体”是一个整体,而不同层次的“微共体”又组合成为一个班集体,组内、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引导体育能力较好的个人、小组在互动中主动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这不仅是教育的本质,更彰显了体育精神。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微共体”视阈下体育学科评价改革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