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贯穿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之中,与德、智、体、美相互交织、有机联系。如何“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从“单一的形式”“课余的附属”向“综合的教育”“生活的需要”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把劳动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做好“渗透”的文章。探索实施了“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模式,结合校本实践,阐述了基本模型和基本案例,明确普高的劳动教育“路线图”,让“软任务”真正成为“硬指标”;也真正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作为一种发展个性和涵养品行的生活方式,落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上,提升选择的成熟性、情境的适度性、过程的有效性和评价的民主性,使劳动真正成为托起“中国梦”的健康底色。
关键词:任务单;劳动教育;校本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人类的劳动过程是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社会形态的建构。如何让学生接触劳动、理解劳动、喜爱劳动、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是学校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贯穿渗透于学校一切教育之中。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见,,劳动教育不是单独的形式,而是作为“立德树人”的一块基石,与德、智、体、美互相交织、有机联系,已然渗透在学校教育中。
当前学校的劳动教育存在轻视、弱化、单一、功利等现象,没有将劳动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仅仅是“说说重要,实际不要”“检查时要,平时没功夫要”这样的状况。当前普高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形式有:校园大扫除、班级值日、学校值周、学工周、学农周、勤工俭学岗和校园耕种课等。当前我们在劳动教育中的困境是很难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作為一种发展个性和涵养品行的生活方式,更难说落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上。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把劳动作为一种综合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把劳动与德、智、体、美相结合,做好“渗透”的文章,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增进劳动知识、锤炼劳动品质、深植劳动情怀和弘扬健康劳动的价值观。如何让劳动教育从“单一的形式”“课余的附属”向“综合的教育”“生活的需要”转型升级,如何不局限于创造“经济价值”的劳动,而更注重“人生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教育,笔者探索实施了“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单”驱动的目的
劳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创设“任务单”,即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设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将劳动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每个任务之中,满足学生选择权,克服一刀切、增加学生负担、只用课余闲暇时间、不敢做不会做等观念,使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激发学生“亲验、想验”的热情,通过学习体验、行为体验和评价体验,思考专业取向,提升劳动成熟度。通过设计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任务单”和“路线图”,多给学生劳动时间、表现机会、体验过程,避免完全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防止劳动教育中的娱乐化、形式化、惩戒化等问题,让“软任务”真正成为“硬指标”。
二、“任务单”驱动的基本模型
1.小组化活动
我校以“我的劳动我做主,我的劳动我参与”为出发点,坚持“以生带生、以生助生、生生合作”的小组活动模式。班级按照“指定组长(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男女生灵活搭配(有的按专业倾向,有的按兴趣特长,有的按学科选择等)。一定周期内人员相对固定、人数相对等同,组内制订组规、分配任务,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明确、事事有责。组长通过例会、培训、交流等提高组织能力,组员领取不同任务分工,按时合作完成。
2.设计任务“路线图”
结合学校的丰富课程和具体活动,创设体验性、生产性、服务性和创造性等劳动。比如,校生涯规划中心针对每组学生特点与兴趣,提供一定的职业岗位体验菜单。在组长负责下,各组参与职业岗位模拟体验,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建构职业经验。目前学校组织体验活动涉及的单位有浙二医院、浙江日报、太平洋保险公司、浙江广播电台FM93、苏宁电器等共357家;涉及的工种或岗位有护士、律师、文秘、行政助理、保险制单、社区物业服务等232个;学校要求每学期体验实践时间累计达到3天,学生最多工作时间为32小时,平均20.06小时,满意度达4.4(5分制)。师生根据不同的“路线图”执行,教师主要完成明确目标—定制任务单—观察指导—总结评价等流程,学生主要完成明确任务—分组活动—成果交流—评价反馈等流程。具体如下图:
3.做好“结合”文章
(1)结合校园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坚持“劳心”和“劳力”相结合,强调把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养成教育、生涯教育、创意教育、社团活动等校园生活相结合,通过学科竞赛、日常值日、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对劳动进行趣味化、生活化、科学化设计。把社会能人、工匠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引入学校,引导学生尽早对自己的高校专业进行更具有针对性和匹配度的动态修正。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兴趣领域进行探究,拓宽和加深学生在兴趣领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储备。比如,校园“诚信商铺”“爱心跳蚤市场义卖”“爱心社饮料瓶回收”“中秋节——我为父母秀厨艺”“家长课堂·劳动微视频”等一系列学生自筹自办的活动,都体现“结合”“渗透”参与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因子,当然,更激励教师把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职业道德等内容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渗透,鼓励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劳动的融通。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任务单”驱动下的新劳动教育校本实践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