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不同学科,但二者直面内心的共同特点,使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分析音乐的心理健康内容和中职学校音乐欣赏特点,尝试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融入音乐教育。实践证明,二者的结合对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十分有益。
[关 键 词] 音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1-0134-02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出台,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很多教育者、心理健康研究者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属不同学科,但二者直面内心的共同特点,音乐本身所包含的心理内容,能使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笔者经所在地区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音乐融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十分有益。
一、音乐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尝试将不同方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音乐就是其中之一。经實践发现,音乐对中职生人格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可以表达情感
音乐类型有很多种,简单可分为古典音乐、宗教音乐、流行音乐、重金属音乐、摇滚乐、电子音乐、爵士乐、篮调等。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之所以有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其中一个因素就是音乐能与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人们可以借音乐表达情感,从而建立心理上的联系。我们也可以通过来访者和教育对象喜欢的音乐类型,对其心理能量进行初步分析。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我们通过播放课程内容相关的音乐,容易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例如,在教学《友谊地久天长》时,我在课前播放《朋友》等耳熟能详的曲子,大部分学生会一起哼唱,为接下来的课堂氛围做好情感铺垫。
(二)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身情绪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音乐的旋律节拍等可以帮助人们控制自身情绪。不同的音乐进入大脑时,会被解读成不同的信息,形成个体认知,比如很突然很急的声音,我们会解读成紧急重要的信息。这种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基因的遗传,随着人们的成长,伴随着情绪的体验,音乐风格也会对大脑产生相应的刺激。当听“愤怒”的音乐时,我们的情绪会被激发,当听“安静”的音乐时,我们会变得平静。在心理学研究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使用生物反馈仪播放不同的音乐类型,来获得个体皮肤电等生物信息,我们会发现在变换不同音乐时,个体的生物信息也会产生相应变化。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有时也会通过来访者的问题,采取播放相应类型音乐,以促使来访者释放内心感情,在情绪释放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咨询信息,为进一步解决来访者心理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三)音乐可以塑造人格
音乐是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包含气质、性格、认知风格等方面。特别是青春期的学生群体,在寻找“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喜欢的音乐风格会逐渐以“代表我”的形式沉淀,最终延伸至成年,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古今中外很多大师,也强调音乐对塑造人格的作用。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就是具有音乐般的和谐与完善,即“礼乐之邦”。德国音乐家舒曼(Schumann)认为,音乐是灵魂的完美体现。
二、中职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欣赏兴趣不够浓厚,,音乐风格与同龄人不相称
经笔者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来中职学校的原因是成绩无法上普通高中,来学校前没有对所选择专业进行良好的评估,更没有专业成长路径分析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欣赏美、欣赏音乐的能力。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更加喜欢网络歌曲,这反而跟同龄青春期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不相称,有的网络歌曲甚至毫无营养,这也说明中职生在面对未来很茫然。经访谈,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体现自己别具一格的表现。
(二)学校教学观念落后,忽视音乐欣赏教学
中职学校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大部分中职学校将课程比重放在专业课程上,对美育教育存在严重的忽视现象,学校也没有对美育课程的考核机制,学生在学习上也缺乏动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堂活动也少,有的中职学校甚至只配备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欣赏无法有效开展,音乐教学设施设备配置不足,这也就导致音乐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三、音乐在中职生心理建教育中的应用
虽然音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同的两个学科,但二者有一个相同点,这两个学科都是直面人的内心,上文也提到音乐具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借助音乐,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就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会,浅谈以下三种应用方式。
(一)音乐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的应用
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都会选择音像资料,其中音乐使用最为频繁,将音乐放在不同位置也会有不同的作用。如在上课前播放音乐,渲染情绪,起到导入作用,为良好的课堂氛围做好前期铺垫。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一起欢声高唱,将课程氛围推向高潮,以此巩固课程所学的心理健康内容;有的在进行课堂活动时播放音乐,借用音乐刺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的在分享环节播放音乐,借用音乐平静内心思绪,达到主动分享的目的;有的在作业中要求学生回去听某种类型的音乐,并写下感想,在课后让学生主动思考,将所思所想内化于心。上文提到中职校和中职生在音乐欣赏上存在的问题,中职生普遍对课程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强,因此,要使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积极融入音乐所带来的情境,心理健康教师应提前计划,做好调查和铺垫,避免中职生在课堂上的抵触而使课程效果减半。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浅谈音乐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