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打赢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年。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农类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育“三农”人才、为社会提供技术指导、促进科研工作进步的重任。因此,结合农类高职院校特有的农业元素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进一步挖掘、弘扬和传承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那文化”,对于进一步促进农类高职院校 “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 键 词] 农类高职;那文化;传承;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108-02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时间节点、多个重要场合中提出,民族文化是我们整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农类高职院校是以农类专业为主办学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三农”新型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结合农类高职院校“农”字帽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点挖掘、凸显、弘扬和传承具有田地文化、稻作文化的“那文化”,对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促进农类专业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也是未来农类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那文化”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意义
在壮语的发音中,其田地或者土地的发音为“na”,泛指田地或土地,我们一般用汉字“那”代表,意为“田”和“峒”。从广义上来说,“那文化”即由此衍生的土地文化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化,都称之为“那文化”。狭义来说,,“那文化”就是壮侗语民族的稻作文化。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和国内有关学者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我国在东起中国的广州湾,西至缅甸西南部,南起泰国、越南、老挝中部,北至中國贵州省中部的广阔土地上,分布着众多带有“那”字的地名。而在这些带有“那”字地名的地方,数量最多的当属广西和云南,尤其是广西壮族聚集地。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壮族先民们经历了刀耕火种、依靠人力开拓大自然的艰苦卓绝岁月,将野生稻谷驯化成为栽培稻,并在不断劳动与实践中,带领着自己的后代渐渐适应大自然的生态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稻作文化的“那文化”体系,不断源远流长。比如在广西隆安、隆林、那坡等以壮族为主的县份,每一年都会举办与“那文化”相关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比如壮族的“三月三”节,精心制作五色糯米饭,举办跳竹竿舞比赛;每年春节,在正式春耕前,举办“开秧门”的重要仪式,寓意将好的秧苗、种子播撒到田间,期盼获得好收成。
由此可见,“那文化”中最根本的就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因此,农类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内涵建设必定离不开“那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那文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发扬与壮大以及进一步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当前农类高职院校“那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原因探析
当前,农类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对于“那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建设并不明显,也没能很好地将具有传统农业文化特色的“那文化”与时代发展主题结合起来,缺乏“那文化”的品牌活动和育人途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校方面
(1)课程建设方面,目前农类高职院校中开设具有“那文化”的文化课程并不多,且不同的学校重视程度各不同。调查统计发现,农类高职院校开设具有“那文化”的传统文化课程比较少,且在开设具有农类专业的课程中,体现弘扬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勤俭朴素民族精神的“那文化”元素也非常有限,没有进一步将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课程建设中。(2)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在弘扬校训校风、校园文明建设、文化内涵建设方面,没有很好地将“那文化”融入校本文化中,特别是在一些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如校史馆、校园宣传橱窗、实训基地等,都没有相应地制作具有“那文化”的文化标识。没有进一步挖掘“那文化”中倡导的勤恳劳作、生生不息、谦让团结等优良传统。(3)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方面,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没有利用最大的优势,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引进校园、带入课堂,没有很好地将具有本地特色乡土气息的乡土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活动、乡土艺术等融入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建设中。
(二)学生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中,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严重不足,文化底蕴较浅,特别是对于“那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方面,从学生的生源构成和教育背景来说,大部分学生来自经济、文化都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他们文化知识不扎实、传统文化底子较弱;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兴趣欠佳、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对农类专业感兴趣,带着较强的学农、学技术而来的求学心理,对专业以外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不能正确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不重视传统文化课程。
(三)社会现状
当今的社会,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人们也逐步从乡村走进城市,改变了以往依靠自然耕作生存的生活环境,随之而来的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的工业文明,旧有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也渐渐被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遮掩和隐没,人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也严重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封闭”“乡村”“敬畏”被打上落后与无知的标签,人们的乡土情怀、“那文化”价值观念被工业文明所遮蔽。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农类高职院校“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路径探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