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名老师,确切地说是一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老师,我觉得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综合实践课程给其他课程很好地做了示范,也给其他课程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一些思路。这不是空喊,而是我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总结的经验之谈。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善假于物,巧借综合实践课程之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更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而这,往往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
我喜爱教师这份工作,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我也会经常做出反思,以便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改。我精心准备我的每一节课程,从备课到教学再到课后总结,每一个过程和细节我都牢记,可以说我把我上过的课都当成自己的作品一般,每次提及,如数家珍。課上发生的事情,学生的表情和话语,即使过了很久,我也会历历在目,不是我的记忆力有多好,或许这就是综合实践这门课程的魅力所在,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让我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能寓教于乐,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我记得那节课的主题是“小小演说家”,旨在通过演说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胆量,为学生提供当众讲话的机会,通过实践课的锻炼,让他们切实感受什么是演说以及演说的魅力所在。在上课前我给了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窍门、小的注意事项、哪怕是自己的某项小绝活儿……不一而足,都可以作为分享的素材。
等到实际上课的时候,我细心观察了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状态。有的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有的故作淡定,手心却攥紧拳头;更多的同学则是低下了头,没有掩饰自己的恐惧,好像不敢看我的眼睛,生怕我喊他们起来发表演说。这其中有一个男同学的表现尤其特别,他的状态好像介于二者之间,当我喊道谁愿意主动演讲的时候,他会快速地抬起头,目光中透露着想要发言的冲动,而发现我视线扫过他的时候,他的头又会迅速低下去,和周围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陷入沉默……
看到他这样,我慢慢走到他的面前,故意提高了嗓门:“有没有哪位同学想要上台跟大家进行分享?”说完我冲着他露出了微笑。这次他没有再低下头,而是有些颤抖地站了起来,手一直抓着衣袖,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上了讲台。
我清楚地记得,在他演讲之初,他始终低着头,手一直抓着衣袖,眼睛瞄向墙角的位置,声音极小,含糊不清。此时很多学生开始笑了起来,我示意大家不要笑,然后耐心地听他的演讲内容,努力听清每一句话。他讲的是他的兴趣爱好,说自己喜欢看书,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妈妈给他买的生日礼物《三国演义》,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整个演讲大概持续了三分钟,当他最后说完“谢谢”想要回到座位的时候,我一边鼓掌一边走到他的面前:“你说得非常好,能给我们讲讲诸葛亮的故事吗?”我语气和蔼且恳切地说。看到我这样,他没有回绝,然后开始继续说了起来。接下来的几分钟,他的语调逐渐高了起来,声音中没有了颤抖,虽然仍然能感受到一丝紧张,但相比之前已然好了很多,同时当他说起他的偶像诸葛亮的时候,会引用一些例子和书中的经典语录,那种从容和自信跟刚才简直判若两人,最终当他再次走下讲台的时候,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有了该学生的示范,,刚才本来低头不语的学生,纷纷抬起了头,紧握的双手也慢慢放开,一个个走上了讲台,分享了他们的爱好和小故事,一节课就这样很快地过去了,之前没有分享的学生甚至还有一丝不甘心。
后来,在学校的六一活动上,我看到了那个讲三国故事的学生代表集团学生发言,状态坦然,举止从容,吐字清晰,我作为老师站在台下,倍感欣慰,也深刻感受到如果利用好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和深远的。
本节课也对我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一个学生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时间段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或者说这能代表他的过去和当下一段时间的状态,我们作为老师不能以此来作为判断他们“优劣”的标准,更不能盖棺定论式地说他们可教或者不可教。其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换言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作为教师,“棍棒式教育”和“夸奖式教育”都有其局限性,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但落脚点都是要让他们战胜自己或者超越过去的自己,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再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者因为自身条件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相应任务的时候,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地予以批评或者不耐烦,更不能吐露负面情绪和语言,我们一定要有耐心,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
最后,我要感谢那位上台演讲的学生,于他而言通过这次综合实践课的锻炼,让他不再惧怕演讲,不再害怕当众展示自己;于我而言,更加坚定了我执教综合实践课程的决心与信心,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在课堂之上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正如那位学生那样,通过课堂上的及时演练,很快找到了演讲的乐趣,通过一堂课或许真的会影响他的一生;于我而言,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也加深了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的理解。育人之中提升自己,幸甚至哉!
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我们选择课程的基本原则,如何把趣味性和生活连接在一起,让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从生活中获得真知,是本门课程的重点任务。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范围之一,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课程的有效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启发其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充满兴趣和求知欲。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外一次课,课程的主题是“种子变形记”。对于很多城市学生来说,玉米他们经常吃,但是一颗玉米种子如何从种子到幼苗,其间的发芽过程他们是不曾遇到的。于是我便萌发了通过探寻玉米种子发芽过程带领他们感受自然,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并锻炼他们的试验能力。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巧借综合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