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20年来,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步。很多学科都采用了新兴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融入许多创新式教学方式,其中整体性阅读法在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上有明显效果。从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和整体性阅读教学推广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法进行简单的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基础,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探求追寻的目标。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创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帮助语文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整体性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阅读法以字词为单位进行阅读,它是将整篇文章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包含一行、多行甚至一页的文字内容,通过科学阅读方法快速收集文字中的信息的阅读方式,是帮助学生高效进行语文知识收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
一、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一)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偏少
现代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阅读量少的现象。许多小学生阅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漫长的阅读时间导致学生的阅读数量不足,每天只能进行一篇到两篇的阅读。阅读是学生快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文章描述了解文章所包含的内容以及涉及的知识点,从而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缓慢的阅读速度会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下降,语文成绩会下滑。课外读物也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途径,每天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攒课外知识,如人文历史、地理环境、自然科学等,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内的阅读速度慢,使得其无法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难以对阅读产生积极的兴趣。
(二)理解能力差,通常无法找到文章重点
理解能力差,很难找到文章的重点,是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另一个现象。小学生在进行文章阅读时大都采用逐字逐词的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既费力,又无法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字与词分开阅读,学生无法在脑海里形成连贯的内容,上段文字与下段文字出现阅读停顿,就会产生结构偏差,中心思想不明确,最终无法抓住文章的重点。学生使用这样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正常的阅读需求量,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加无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学习语文知识更困难。
二、整体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整体性阅读也叫快速阅读法,它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概括归纳法、默读法、速度提问法等方法进行快速准确的阅读,通过这种阅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重点,有效提升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当代语文教育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文章结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在课堂上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语文阅读,从而保证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准确掌握课文中的语文知识,根据文章内容总结知识点,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总结概括中心思想、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情感等。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文,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提高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质量。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朗读,学生跟读,然后学生自己背诵。在利用这种传统阅读方式学习篇幅较短或者内容较为有趣的课文时,学生还能保持一定的注意力,但在阅读内容单一、篇幅过长的课文时,学生会产生枯燥和乏味感,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内容单一、篇幅过长的文章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导致阅读能力下降,影响语文知识积累。采用创新的整体阅读教学法能够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利用合适的阅读方式对不同文章进行阅读,融入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阅读文章时不会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一直给学生一种严谨、刻板的印象,不利于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尤其小学生处于好动的阶段,他们天性纯真,发散思维和探索能力强,过于严谨的教学将会影响小学生其他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束缚。创新的整体阅读教学能够拉近教師与学生间的关系,教师不再采用跟读形式进行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与学生进行互动,在欢乐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完成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也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物的选择,帮助学生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哪些知识容易出现错误,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门的训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语文知识,促进语文成绩提升。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整体性阅读的具体措施
(一)概括归纳法在整体性阅读中的应用
概括归纳法就是将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名词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对文章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内容、中心点,学会概括段落,归纳内容,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学习文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一课文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题目进行分析,从将相和这个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讲的是两个人“将”与“相”和睦相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带领学生继续阅读文章。文章主要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帮助学生概括出这三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并进行总结: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个大臣,分别是担任宰相的蔺相如和担任将军的廉颇,蔺相如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机智表现获得了赵王的奖赏,官职比廉颇还大,廉颇产生了嫉妒心理,骑马故意刁难蔺相如,蔺相如为了赵国的考虑做出了退步,这件事被廉颇得知后,感到非常羞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睦,赵国日渐强大。这样的总结和归纳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将相和》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出课文里出现的三个历史典故,清楚将相和的由来,从而达到快速阅读课文、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整体性阅读教学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