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园欺凌性质恶劣、影响深远,对其干预机制的探讨尚未有统一共识。德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德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德育视角切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三个角度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
[关 键 词] 德育;校园欺凌;家校共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9-0224-02
一、引语
近年,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影响恶劣,,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国家的重视。2017年《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首次对“校园欺凌”的概念进行国家层面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方案》指出,校园欺凌治理当以教育为先、以预防为主、以保护为要、以法制为基。其中,法制是底线,调查显示,仅有25%的校园欺凌事件最终采取了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处理方式,并且其中8%的行政拘留处罚因中小学生尚未成年的缘故并不会被实际执行[1]。然而,虽然有大量的校园欺凌事件因未造成明显的身体性伤害未走到法制处理的地步,但被欺凌者的心理性伤害依然严重,因此教育、预防、保护等干预手段至关重要。
德育是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最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从德育视角切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三个角度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干预机制展开探讨。
二、 社会层面的德育干预
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因此社会层面的德育是潤物细无声的陶冶。从社会各个层次入手对中小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可促进其品德发展,起到干预校园欺凌的作用。此外,也可引导中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其全面发展起到更深远的影响。
(一)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可在校园欺凌的干预中起到重大作用。我国社区、居委会各类活动日渐丰富,已成为中小学生课后读书、写作业,中老年人娱乐、学习技能的优选场所。利用好社区、居委会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可达成较好的德育成果。例如,在公共区域展出有关校园欺凌方面的主题作品、板报等,也可定期设置公益讲堂,向公众讲解欺凌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欺凌、应对欺凌等知识。此外,也可将公交车、公交车站点等高频出现在中小学生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利用起来,投放公益广告或张贴宣传互爱、尊重、包容、和谐的主题海报等,助力构建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
(二)网络
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冲击传统媒体的新力量。调查显示,网络传播现已成为人们获取校园欺凌信息的第一渠道[2]。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小学生在网络上日渐活跃,已成为网络用户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网络当中向中小学生渗透德育,可成为对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的有效途径。
网络传播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警示社会、倡导正义的作用被学者们普遍认可,但是现阶段仍存在侵犯青少年隐私权、肖像权的司法问题[3]和过量发表、过度渲染的伦理问题[4]。因此,网络为校园欺凌事件提供正面影响的同时必须注意界限问题,不可逾界触及司法和伦理的边界。在做好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个人信息等的处理,避免“标题党”等吸引眼球行为的基础上,网络应当将着力点放在教育上,轻细节描述,重正面引导。在叙述中需明确指出欺凌者的错误,强调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使用共情、警示等方法呼吁欺凌者中止欺凌行为。此外,对于被欺凌者的帮助和指导也至关重要,首先需帮助被欺凌者明确自己是无辜的,避免其产生自怨自艾的情绪。其次,应当鼓励被欺凌者主动向家长、老师求助。
三、学校层面的德育干预
中小学生欺凌大部分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因此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针对校园欺凌的德育工作是较为高效的。
(一)直接德育
直接德育是指思想品德课程,学校应设置校园欺凌专项品德课,课堂内容可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欺凌行为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影响、被欺凌者寻求帮助的途径等。课堂形式可多样化,除了传授教育之外,可加入戏剧角色扮演、移情训练等,使有欺凌倾向的学生自我反思。此外,欺凌专项品德课应当向学生教授面对分歧时的正确处理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交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举报欺凌”和“打小报告”的区别,鼓励非欺凌者和非被欺凌者的学生勇敢抵制欺凌行为。
(二)间接德育
1.校规校纪
校规校纪是校内干预、治理欺凌的依据,因此必须在获得广泛认同的基础上投入使用。在反欺凌的校规校纪的制定前,应当吸纳多种渠道的意见:公检法部门对于严重欺凌事件的相关规定、教职工对于欺凌问题的经验和认知、家长对于欺凌处理的态度和想法等,校规校纪完成后,也必须接受上述人员的监督和评价。在校规校纪中,应当包含欺凌的定义和程度判定标准、管理部门分配及职责、奖惩措施等。
2.心理咨询
规范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能够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在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压力方面可发挥有效作用,从而预防恶性欺凌事件的发生。此外,心理咨询可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社交问题提供恰当的解决途径,从而达到干预欺凌的目的。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从德育视角看校园欺凌的干预机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