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学生入学前与大学一年后的变化,通过分析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生活等各方面的因素,基于社会、学校、教师、大学生及预科学生本身探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策略,希望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这个集体,推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
[關 键 词] 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学生访谈;问卷调查;预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28-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国家对预科教育的进一步重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数量的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初入陌生环境的适应性问题也愈发明显。[1]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不仅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还符合高等教育的特征,是少数民族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阶段过渡的关键期,所以更好地适应预科教育阶段的生活,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基础。曾有学者指出,预科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生活、心理适应困难三部分,也有其他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指出预科学生适应性问题主要有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大学新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心理接受度等方面的适应障碍,这些方面对于“00后”大学新生而言尤其明显。对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与汉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因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存在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调整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焦虑、自卑、压迫等负面情绪,这对适应大学生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少数民族因为生长环境、所居住地经济发展程度、区域文化等特殊性,与汉族学生在交往、共同学习、语言交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
基于以上简略综述,关于初入大学环境的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这为进一步研究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标准。但是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上述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预科学生,本文针对接受预科教育的少数民族对预科阶段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展开专门的研究,为他们可以尽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补充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参考意见。
二、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学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经过实地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处于预科学习阶段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相似的消极表现,即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够、人际交往的范围较窄、不愿意向他人表达自我、自尊与自卑相互交织等,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如下。
(一)学习方面
进入大学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学生要离开生活已久的家乡,预科教育的学习、生活环境也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相对于高中学习来说,大学的学习环境更加轻松、自由,因为习惯了高中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在高校参与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只有19.53%的学生会经常向老师请教,73.15%的学生会偶尔向老师请教,甚至还有7.32%的学生从未向老师请教。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预科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会主动请教自己的老师,而更倾向于老师主动为他们解答,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预科阶段的学习成果决定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进入的大学和专业,预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由于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西部偏远地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直接参与大学专业课程学习是很吃力的,需要有预科学习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过渡。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学习的过程中,有13.21%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非常有压力,他们总是会担心自己的预科成绩会影响未来的发展,而71.36%的学生在预科学习上有一点压力,但是同样也有15.43%的学生有较好的心态,他们安于现状,所以在预科学习中不会感受到多大的压力。
(二)人际交往方面
影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阶段人际交往方面的最大因素可以归结为语言差异,因为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都使用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在国家通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困难。语言障碍会使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自觉地会将自己划分在自己的交际圈内。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有31.25%的预科学生表示语言障碍确实会限制与其他学生的正常交际。同时,他们本身持有的性格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沉淀为他们所遵从的文化传统,这些同样也会成为与其他学生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限制因素,从而限制他们的层次和范围。
为了缓解少数民族预科学习阶段的适应性问题,我们引入了四类支持起源,其中包括社会成员身份支持、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当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进入陌生的环境后,,在寻找支持时都会倾向于寻找本民族的同学,并向他们倾诉。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与其他各民族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在遇到一定的问题并需要相应的支持时,82.36%的人会优先选择与自己同民族的同学寻求帮助,当有一些娱乐交际活动时,也会优先选取自己本民族的同学来共享娱乐活动。
(三)心理方面
从地区分布来看,参与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偏远的西部地区,那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环境也相对来说较为封闭。所以当他们来到大学后,因为周围的环境比较陌生,语言、习惯等都会限制他们与其他同学的交往,长期的独处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孤独感,在学校中难以找到自己舒适的归属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高校中只有53.68%的参加预科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当前的大学生活,有将近半数的学生对预科阶段的生活没有感觉甚至不喜欢,这对他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对浙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调查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