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脱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在资助政策落实中存在贫困程度界定模糊、困难认定不合理、不太重视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滞后、管理体系分散等问题,对学生资助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精准扶贫背景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探索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资助业务水平、夯实资助育人工作,对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提升文化素养、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09-03
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国家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是兑现“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学”庄严承诺的重要举措,是脱贫攻坚的助推器。高校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2020年,财政部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553亿元,比上年增加48.4亿元,增长9.6%,重点支持各地各校落实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奖助学金,,免学(杂)费补助等政策,预计将惠及普通高中学生691.8万人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1494万人次,高等教育学生848.6万人次。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但高校在资助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有待完善之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资助工作现存问题
(一)学生贫困程度界定模糊
现行对困难学生的定义:特殊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不能提供绝大部分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仅能提供小部分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一般困难,指学生本人及家庭尚不能完全提供基本生活和学习所需费用。上述定义仅定性描述了困难标准,但如何区分具体困难程度,对具体资助业务工作操作性、实践性并不强。
(二)困难认定的不合理
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学生奖助工作的基础。然而,各高校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一直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资助工作一般在每年秋季学期集中开展,10月中旬完成。因困难认定工作阶段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造成工作只能凭借学生提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及相关的佐证材料进行认定,无法一一核实学生所在地家庭状况。实际工作中,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收入时,存在瞒报、虚报年收入、严重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现象。在这种不良现象的影响下,此类学生往往会挤占有限的资助资源,使真正应该受助的学生得不到或得到较少的国家资助。(2)从基本信息、家庭类型、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收入情况、其他教育资助信息等方面,采用量化指标体系方式进行困难认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指标体系量表选取范围、计量评分的标准、评分标准与困难程度匹配程度还有待商榷。另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立在学生能诚实守信填写信息采集表,结合实际仍有乱填乱报现象产生。(3)省教育厅联合省扶贫办、省民政厅、省残联等单位建立了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和孤儿五类特殊保障人群信息共享机制,重点聚焦此类学生群体,“一对一”帮扶确保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应助尽助。高校借助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同时,需要重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导致各地认定困难家庭的困难程度存在差别,因此不能仅仅只是依靠各地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数据,还应结合学校实际,通过比较学生在校经济消费情况,保障未在当地扶贫数据库、资助信息系统数据的困难学生有机会享受国家资助政策。(4)加强困难认定公平性。有的“隐形贫困”的学生自卑、好面子不愿意承认和提出申请,而有的学生却开假材料获取国家资助,此种做法加剧了不公平。另外,部分班级在困难认定过程中存在走形式、走过场、敷衍了事认定的情况。
(三)资助育人工作华而不实
随着国家对教育资助的重视,资助政策覆盖大、中、小、幼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体系日益健全,经济资助基本能保障困难学生继续就读,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一些高校满足现状,认为将国家资助资金发放到位,保证学生获得经济资助即可,却忽略了思考如何实现对困难学生个体成长帮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各个项目间隔时间短且完成周期长,导致高校学生资助部门每年疲于完成各项校内外资助项目;另外,各项资助工作涉及资金管理,容不得半点差错,也直接导致工作人员更加重视业务工作。基于上述原因,造成敷衍應付资助育人工作,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活动形式流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未达到育人的目的。(2)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贫失志”“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校期间挥霍助学金、沉迷游戏、逃课、挂科、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等。(3)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原生家庭、交往圈的影响,抗压性、抗挫折性不强,易呈现出亚健康的状况,甚至滋生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平台的有限,主要表现在虽然校内平台向所有学生开放,但因学生家庭困难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略有逊色,参与校内平台的机会和能力有限。
(四)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滞后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人员配备不够、业务素质不强、人员变动大等问题。学生资助中心专职工作人员按在校生规模1 ∶ 2500的比例配备,但实际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人数未达到该比例且人员流动较大。另外,资助工作人员往往采用兼职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匮乏。资助工作政策性较强,各项资助工作既是原有政策的延续,又会有新政策的创新和变化,因此对资助工作人员业务管理、育人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是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到位、培训内容单一、育人方式简单、缺乏职业化和专业化培训。
- 《新课程》杂志征稿通知
- 论文发表中的DOI是什么意思
- 《新课程》杂志论文知网收截图
- 新课程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说明
- 如何提高发表论文的“命中率”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每版字数调整为2000字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截图
- 中国知网期刊大全检索《现代职业教育》杂志
- 编辑在论文发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新课程杂志社提示:
本文标题: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
当前网址:http://www.xinkecheng.cn/laigao/19338.html